1. 首页 / 帮助

蔡邕与《论衡》的保存

  蔡邕(133-192)

  蔡邕避难江南12年,除发明笛子和留下曹娥碑字谜外,还有一项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贡献,就是保存了王充的《论衡》。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人,著有《讥俗》、《政务》、《养性》和《论衡》等著作,约于永元八年在贫 困中病逝。王充遗著达数十万字,其中《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作为一介平民,在当时条件下要想流播如此长篇巨著,难度可想而知。 在他去世后的近百年里,《论衡》虽在江南一带转抄传读,但没有传到中土,即中原一带,因而一直未被学界所关注,更未得到重视。至于其他著作,传阅的范 围就更小了。

  就在王充著作处于民间自生自灭,有可能在漂零中失传时,蔡邕来到了越地。蔡邕因治熹平石 经而名满天下,成为当时学界领袖,但由于得罪权贵,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在越地,他读到王充的《论衡》后极为惊喜,与友人恒秘玩以为谈助。在 反复研读中,使他的学识水平得到升华。

  汉献帝初,蔡邕在高压下被征辟入京,初平元年拜中郎将。他离开越地时,特地带走了一套《论衡》。到京不久,这套《论衡》在儒林中传读,即被视为奇书。此时纸张的使用范围已扩大,《论衡》不胫而走,被传抄开去,从此官方与民间都有收藏。

  千百年来,战火纷飞,天灾人祸,多少书籍在动乱中散佚消失,就是王充的《讥俗》、《政务》、《养性》这几部书,也早已见不到了。而《论衡》能保存到今天,实不应忘了当初蔡邕的传播之功。

  章太炎说:正虚妄,审向背,怀疑之论,分析百端,有所发擿,不避上圣,汉得一人焉。足以振 耻。至于今,亦鲜有能逮之者也。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有多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论衡集解》、《论衡注释》、《论衡校释》、《论衡全译》等原著以及大量研 究论著。《论衡》所具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中华文化一颗耀眼的明星。

本文由'语蓝baby'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