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和法家
春秋时代,传统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秩序开始崩解,于是好学深思的人希望提出新的理念重新解释宇宙与 人生。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是战国时代的道家代表,他的著作中有一段话,描写“古代”(哲学家出现之前)的状况。他说:“古之人其备乎!配神 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意思是:“古代的人真是完备啊!他们配合神明,取法天 地,抚育万物,调和天下,恩泽推及百姓,明白治国的根本原则,也不疏忽法度的末节,不论时间空间上的任何领域,事情上的小大精粗,他们的功用都无所不 在。”
但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时期,这一理想世界的蓝图很快幻灭,各家各派的学者竞相发表言论,意图引 动风潮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当时声势较为显赫的有六家,就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其中又以前三家特别值得留意。譬如,儒家以理性而温 和的态度,希望通过经典的诠释而“承先启后”;道家则有“革命派”之称,因为他们主张“以道取代天”,由此避开天与天子(人间帝王)之间的复杂纠葛,重新 恢复自由思考的无限领域;墨家则有“保守派”之称,因为他们依然坚持相信“天志”,认为上天希望看到人间和乐,同时人们必须学习“兼爱”,以无私与无差等 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墨家团体不仅保守,并且强人所难,以致到了秦汉之后就失传了。
法家思想在战国末期大为盛行,最后还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不过,此派的重点在于取得实效,侧 重手段之效用,而忽略“以人为本”的立场。秦朝二世而亡,亦与此直接有关。譬如,法家以韩非为代表,他一方面师承儒家的荀子,另一方面以《解老》、《喻 老》来诠释道家老子的思想,这两种不同体系的哲学糅杂之后,无法形成一套体大思精的系统,以致在谈及宇宙与人生的问题时,程度既有限,说法又牵强,到了后 世就无法持续吸引人才,加以发扬光大了。
此外,名家强调名实关系与修辞辩论,虽有趣味但大多止于“言谈”层次,对现实并无影响。而阴阳家在汉代虽有辉煌时期,但其思想局限于具体形质的宇宙,却又辅以灾异之说,以致在天象与人事之间逞其聪明,乃日益远离理性之途,成为历史陈迹了。
因此,只有儒家与道家演变而为中国古代两大学派,从此一路左右并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与基 本心态。直至今日,一谈到中国哲学,立刻跃上舞台的即是儒家与道家。不过,这两派哲学并非凭空出现,在它们之前的一千多年,中国已经拥有两套思想系统,可 以称为中国哲学之“起源”。
本文由'仰睿文'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