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水舞 源于乡野的美丽

    顶水舞 源于乡野的美丽

    初期,模拟,水舞,朝鲜族,顶水舞顶水舞因舞者头顶水罐起舞而得名,是朝鲜族女性表演的传统舞蹈。朝鲜族妇女习惯用头部顶着器物行走。在插秧、锄草季节,妇女们常头顶水罐将饮水或米酒等送至田间地头。顶水舞即在这种生活习俗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经形成,便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50年代初期,顶水舞在延边各地随处可见,成为当地群众性最广泛的民间舞蹈之一。舞者顶的水罐,原是生活中的实物,后来为了便于起舞,多用纸糊的罐型道具,在表层上绘以漂亮的花纹,轻巧别致。随 ...

  • 你知道钹是什么吗?

    你知道钹是什么吗?

    北魏,初期,用于,龟兹,钹钹源于西亚,流行于北魏。明清后成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叫做“镲”。是常见的打击乐器。历史久远,表现力强。不仅在民族音乐、地方戏剧、吹打乐和锣鼓乐中使用,还广泛用于各族的民间歌舞和文娱、宣传活动中。钹源于西亚,最早在埃及、叙利亚,以后在波斯、罗马等古国都有流传;在东方,先见于印度,后而中亚,据《北帝书.神武记》记载:钹大约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随《天竺乐》传入我国中原。6世纪初期, ...

  • 尊人谦己 古代礼貌用词颇丰

    尊人谦己 古代礼貌用词颇丰

    初期,汉语,令兄,家翁,作揖在汉语中,礼貌词语更是丰富多彩。古代汉语中的礼貌词语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别人的尊称:如“贵姓”、“贵庚”、“尊意”、“高足”、“大作”、“令兄”、“玉照”、“光临”、“惠顾”、“垂察”、“卓裁”、“惠书”、“赐教”、“斧正”等。另一类则是对自己的的谦称:如“鄙人”、“贱体”、“浅见”、“愚意”、“拙作”、“家翁”、“寒舍”、“伏”、“窃”、“拜”、恭”、“敬”、“奉”、“忝(忝在知交)”、“蒙”、“承”、 ...

  • 神明祭祀

    神明祭祀

    行业,学习,初期,需求,台湾民间习俗在诞辰、庙会祭典前夕都会举行出巡仪式,出巡的目的就如同警察巡逻辖区,具有扫除恶煞安定人心的作用,如在夜间出巡则称为「暗访」。神明出巡时各社区庙宇、行业都会聘请艺阵游行。这些民俗艺阵大多是业余性质的社团组织,由社区民众组成,他们在闲暇之余学习各项民俗技艺,做为休闲娱乐,如逢庙会节庆则代表地方庙宇出阵游行,藉以参与公共事务。台湾在移民初期民变、械斗频传,治安不良,有些艺阵就成为地方自卫组织,像宋江阵、狮阵 ...

  • 炎陵县近400年的老宅子发现木制中国结

    炎陵县近400年的老宅子发现木制中国结

    初期,对称,祠堂,宅子,炎陵县东风乡开展文物普查时,在该乡西草坪村勇民组太堂屋场的一古民居里,发现了一木制中国结,图案和现在大家平日所看到中国结无异,令人惊奇。据了解,这间古民居原为当地张氏祠堂一分祠,建于清代初期,建筑面积有400余平方米,分前后三进,屋内有两个“天井”采光。解放后,当地两户张姓居民买下用做民居。目前,古民居已几经修缮,屋内、走廊都有大木柱支撑,主要结构保护完好。古建筑四处“雕龙画凤”,飞檐、屋顶雕有龙、狮、鹿等动物, ...

  • 老南京的婚俗

    老南京的婚俗

    上头,相克,全福,初期,老南京的婚俗历史悠久,办喜事总要引经据典,搬出“老规矩”、要说“人情味”、讲究“图吉利”,尤其是数字在婚俗中的应用更有一番情趣。“一”在南京方言里叫“头”。男女双方第一次相会叫“头回见面”,主人家要下鸡蛋面条待客,蛋为“子”,面为“长”,有子子孙孙绵绵长长之意。“二”为“双”。男娶女嫁都要备上成双成对的物品,如一对绣花枕头,两床大红绸被等,称为:双双对对万年富贵。“三”在婚俗中有“无三不成礼”之说。如男方家要到女 ...

  • 铁片大鼓

    铁片大鼓

    发现,北京,初期,乐亭,铁片大鼓又名乐亭大鼓,是天津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王佩臣先生所创立,它源于民国初年在河北方向流传的部分小调,如通俗调、京东调、乐亭调等。20年代王佩臣随父在河北方向作艺,30年代初进入天津为了适应观众的欣赏习惯,将曲调进一步规范,由于她用铁梨花点击板,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定名为“铁片大鼓”。铁片大鼓的唱腔主要从河北民歌《妓女告状》衍变发展而来。比较王瑞喜于1920年灌制的唱片铁片大鼓《妓女告状》与河北民歌《妓女告状》 ...

  • 海南公仔戏

    海南公仔戏

    现手,演武,音乐,初期,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种之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它的产生比海南大剧—琼剧还要早,故琼剧艺人称公仔戏艺人为“师兄”。海南在元代已出现手托木头戏。公仔戏的公仔,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初期的头部较小,约30厘米,上半身由藤竹编织成肩膀,下半身用袍裙遮掩,再以靴、鞋代脚,两手用木刻,偶身插以木棍或藤条,以便操纵,中躯主捧插入头部藏于体内。整体约宽八市寸、高一市尺半左右,后来偶 ...

  • 台湾民间「阴庙」信仰

    台湾民间「阴庙」信仰

    初期,事件,路口,分类,台湾民间俗信人是躯体与灵魂的结合,生时躯体所处的世界是阳间,死后灵魂所归的地方叫阴间,阴间的灵魂俗称为鬼,人有人的空间,鬼有鬼的世界。有子孙祭祀、供奉牌位的,可转化成神格的存在,若无后嗣奉祀的,称为「无缘鬼魂」。无人奉祀的无缘鬼魂,在台湾民间尊称为「老大公」或「好兄弟」,其中含有亲切之意,也有敬畏之心。民众相信人死为鬼,所以祭祖一直是重要的活动,也是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表现。至于无人奉祀的无缘鬼魂,基于人道的关怀 ...

  • 台湾布袋戏

    台湾布袋戏

    初期,流行,休闲娱乐,变迁,布袋戏又称掌中戏(因身形如同布袋,又以手掌操弄,因此名之掌中),为台湾地方戏剧的一种,由泉州传入台湾。其所使用之木偶除头、手、足外躯体部分均以布做成。70年代,黄俊雄主演的"云洲大儒侠"曾风靡全岛,迄今仍为人喜爱自从清朝普遍流行之后,尤以福建漳州、泉州及潮州一带之发展为甚,堪称布袋戏的最早创始地。起源由于历时已久,因此不易得到确切的答案,仅能从相关的民间传说中抽丝剥茧找出比较可能的出处,就各方的论述来看,大部 ...

  • 博大精深的汉代规矩镜

    博大精深的汉代规矩镜

    初期,图像,价值,时代,铜镜,是我国古人照面饰容的日常生活用具。它早在齐家文化时期就已开始出现,发展到战国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期,两汉为第二个高峰期,隋唐则为第三个高峰期,此后一直沿用。至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因玻璃镜的普遍使用、替代,铜镜才彻底绝迹。其沿用时间约为4000年,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青铜器。铜镜的正面用于照面,而背面往往饰有各种各样的图案纹饰和铭文。这些美丽奇特的图纹和内容丰富的铭文,与时代的艺术创作紧密相连,和社会的意识 ...

  •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

    初期,方法,作用,精神,墨子,名翟,战国初期人。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自立为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纪律严明,是一种宗教团体式的特殊私学。墨子认为人性如素絲,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因而很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他的社会教育主张是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兼士,并力图把缺乏兼爱精神的别士改造成兼士。墨子的教育内容也与儒家有别。他讲诗书而非礼乐,善守御而重科技。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 ...

  • 独流武术的起源与传承

    独流武术的起源与传承

    又称,理论,柴垛,初期,武术(配图)天津的独流镇始建于宋辽对峙时期,明永乐二年(1404年),大兴土木,渐集成镇。独流镇自古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又是漕运码头,所以自古人们就有习武之风。历代名家辈出,也不乏一些趣闻轶事。独流镇近代武术的发展起源于清朝末年,民国时期在静海、沧州一带得到广泛流传,到解放初期独流武术门派众多,劈挂、太祖、戳脚、通臂等门派都有很多弟子,武术得到繁荣发展。受文革动乱的制约,独流武术渐渐走向衰落,一些武术器械被没收 ...

  • 王石川:如何看待“闪辞族”?

    王石川:如何看待“闪辞族”?

    选择,磨合,单位,初期,媒体报道说,调查报告显示,65%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不到一年。其中,不到半年就走的,占37.98%;25.58%的只干了一两年,仅9.3%的大学生能干两年以上。业内人士表示,90后员工常玩闪辞,第一次工作持续时间短、频繁跳槽的现象屡见不鲜。冲动闪辞的原因,分别为缺乏发展空间、工作内容单调乏味和工资待遇不理想。就业,说到底是一种自由选择,甚至比自由恋爱还要自由,干得爽就继续,干得不爽就闪人,这符合人性特点。 ...

  • 北京人的口头禅-练

    北京人的口头禅-练

    提升,初期,公司,发现,这是京腔里最形声兼备的话语。是干的意思,可意境要比干丰富得多。早先在天桥卖艺叫"练把式",改革开放初期摆地摊做小买卖叫"练摊儿",两人因小事争得不可开交而动手,旁观者会说"哟,开练了嗨!""干"的是大事,"练"属小打小闹。但有一天,忽然发现"练"无处不在。有一朋友多日不见,突然在路上碰到了,问他:"最近在忙些啥?"对方会满不在乎地回答:"练了一家公司,做了几笔生意。得空还练了一本随笔,下月出。"这感觉很像荒诞派的 ...

  • 乳源婚姻习俗

    乳源婚姻习俗

    相克,流行,酒肉,初期,建国前旧式婚礼颇为烦琐,婚嫁由父母作主,媒约说合。婚礼序数分三个阶段:一.行定男家差媒人到女家将嫁者生年月日时索回男家,男家将婚者二人的生日一并交算命先生“合神”,若无“相克”则确定日期行定。行定有“大定”,“小定”之分,大定用“球箩”抬猪肉,油糍及聘金若干礼(一个礼为白银十六元);小定用&ld ...

  • 九江徽剧

    九江徽剧

    和春,初期,北京,四大,原名“徽调”、“二黄调”,1949年后定现名。明末清初,徽州腔和青阳腔与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形成该剧种,在形成过程中曾受到昆剧的一定影响。其主要腔调为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清初,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清乾隆年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 ...

  • 赣东北采茶戏

    赣东北采茶戏

    上饶,初期,三角,音乐,采茶戏是土生土长的小剧种。发源于铅山县,是在当地民歌、茶歌和茶灯的基础上,吸收了黄梅戏的发育而成。由初期的一旦一丑和一旦二丑的“对子戏”和“三角班”到“七子班”和“半班”,由用民歌小曲到板腔音乐。从演唱小戏到演出大戏,在上饶广为流行,还发展到浙、闽一带。其特点是轻快、活泼,和它载歌载舞、生动活泼、朴实风趣的表演艺术正 ...

  • 春节民俗活动——守岁

    春节民俗活动——守岁

    初期,瘟病,酒食,旧年,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 ...

  • 威信牛灯

    威信牛灯

    王李,繁荣,平坝,初期,每年新春佳节,辛勤耕耘了一年的人们,都要耍牛灯半月之久。不论是山区乡村,还是平坝大小集镇,从正月初这天起,一队队手擎各种式样灯笼的牛灯队,在锣鼓声中,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笑语欢歌,走村串寨,登门上户,庆贺新春。牛灯是威信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是花灯、莲枪的姊妹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在唐朝初期,牛害瘟疫无法治疗,很多耕牛死了。无耕牛犁地,种不上庄稼,土地荒芜,颗粒无收,饿死了很多农民。当时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