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伏天数不一样 中伏为什么有10有20天
为什么中伏天数不一样 中伏为什么有10有20天
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结束,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为10天,有的年份为20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并不出现在夏至,而是出现在夏至以后的“三伏”。
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尽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比较麻烦。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 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就出现了有些年份整个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 天的情况。
中伏吃什么防暑?
1、绿豆
绿豆甘寒,有清心利尿、消暑止渴、清热解毒之效,是夏季防暑最好的食物之一,平时可以煲点绿豆汤喝。
2、西瓜
西瓜堪称“盛夏之王”,清爽解渴,味甘多汁,还能防暑解渴。西瓜果肉有清热解暑、利小便、解酒毒等功效。西瓜皮则被中医称为“西瓜翠衣”,具有清热解暑、泻火除烦、降血压等作用。
3、苦瓜
苦瓜,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明目功效。用于中暑发热,牙痛,泄泻,痢疾,便血等。
4、苦菊
苦菊,味苦,平,无毒,入肝、肺二经,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还可防治癌症、利胆保肝、抗胃溃疡。
5、黄瓜
黄瓜味甘,甜、性凉、苦、无毒,入脾、胃、大肠;具有除热,利水利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烦渴,咽喉肿痛等,夏季常吃可有效防止中暑。
6、冬瓜
冬瓜味甘、性寒,有消热、利水、消肿的功效。冬瓜肉及瓤有利尿、清热、化痰、解渴等功效,亦可治疗水肿、痰喘、暑热、痔疮等症。冬瓜如果带皮煮汤喝,可达到消肿利尿,清热解暑的作用。
本文由'费雁丝'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