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族游艺民俗的特点

    回族游艺民俗的特点

    回族,清真寺,临夏,音乐,回族的游艺民俗涉及面较广,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民间戏曲、游戏、杂耍等等。前面着重从几个侧面讲了带有民族特色的一些习俗。总的来看,回族的游艺习俗,特别是音乐、舞蹈等,从内容到形式都发展缓慢,特点不突出,在民间普及率很低,没有真正形成本民族的风格,其主要原因是受伊斯兰教制约因素很大。伊斯兰教禁止音乐。《米失戛特》里说:“乃非尔和伊木奥玛尔在路上听见奏乐的声音,伊木奥玛尔用指头塞住耳朵, ...

  • 回族生活习惯

    回族生活习惯

    回族,营养,反刍,卫生,回族是一个十分讲究卫生的民族,除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外,饮食卫生尤其讲究,处处突出"洁净"二字。回族禁食猪肉。马、驴、骡、狗等不反刍的动物肉,性情凶残的禽兽(如鹰、虎等)的肉,自死禽兽的肉和一切动物的血都在禁食之列。穆斯林不禁食的动物,都须请阿訇念经代宰后才能吃。《古兰经》规定,穆斯林不准抽烟、喝酒。但回族讲究饮茶,每有客登门,先端上"盖碗茶"来敬茶,接着是瓜果、馓子、油饼招待。盖碗茶俗称抓盅子,盅子里除茶叶 ...

  • 青海民俗风情

    青海民俗风情

    蒙古族,青海省,撒拉,回族,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七十二万平方公里辽阔、神秘的高原大地上,世代生息繁衍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二十多个民族。古朴壮丽的大自然塑造了青海各族人民宽厚、勤劳而又豪放的性格,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青海各族人民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现实与梦想,形成并保持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风情和习俗。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对每一个旅游者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青海省世居少数民族主要为藏、回族、土、撒拉、蒙古族 ...

  • 宁夏回族民间器乐及其民俗简介

    宁夏回族民间器乐及其民俗简介

    价值,种类,回族,流行,宁夏回族在长期地文化创造和实践中,传承了宁夏古代地域原生态乐器、西北边塞乐器,演变为被本地回族群众称为哇呜、咪咪、口弦等回族民间乐器。上世纪,我国文史学家考证出宁夏哇呜、咪咪、口弦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唐代太宗李世明《饮马长城窟行》诗中“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李益“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诗句,均是亲临古代宁夏 ...

  • 石嘴山谚语

    石嘴山谚语

    千里马,多路,东南,回族,一天省个馍,十年买匹骡。半年要当欠年过,碰到欠年不挨饿。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三月响雷,谷子成堆;二月响雷,庄稼吃亏。夏至五月中,十个穗子九个空。惊蛰不热,白霜迟落。清明的茄子谷雨的瓜。白露不低头,寒露喂老牛。不经一事,一长一智。发一回山水沉一层泥,经一回磨难长一次智。文戏靠嘴,武戏靠腿。只要戏唱得好,不在上台迟早。喝茶味道,看戏门道。树直用途广,人直朋友多。挡住千人手,挡不住百人口。 ...

  • 禁求签、玩赌、拜偶像

    禁求签、玩赌、拜偶像

    回族,放高利贷,使不得,回民,回族禁止求签、玩赌、拜偶像。自古至今,男女老少均不让阴阳、算命先生给自己算命,也不去给别人算命,不揣骨相面,不信风水阴宅,不求仙方神药,不搞驱鬼治病等等。回族认为求签、算命等这一切都是不正当的污秽行为。因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人的命运是真主安排的,人的一切全由真主前定。回族禁止拜任何偶像,在回民聚居的村寨一般不搞人头塑像,家里忌摆各种人物和动物塑像,墙上也不愿挂人头画像,只挂山水风景 ...

  • 布尔津哈回族人婚礼节日

    布尔津哈回族人婚礼节日

    回族,选择,大门口,应答,回族婚礼,各地大同小异,均图喜庆、吉祥,山区农村婚礼尤为热闹。一般是在男女双方领取结婚证后,由男方选择一个吉日(多数在星斯五聚礼日)在征得女方同意后,于结婚前两三天,带上10-12个半斤重的大蒸馍和整只的羊肉,到女方家送“催妆礼”。结婚这天,男方家派出迎亲车和接亲人到女方家迎亲。女方家给新娘开脸(拨汗毛)、洗“离娘水”--大净。梳妆打扮停当以后,新娘在送亲人的 ...

  • 宁夏回族服饰和音乐

    宁夏回族服饰和音乐

    青年,回族,共鸣,婚姻状况,回族男子喜爱戴白色或黑色无檐帽,热天则身穿白褂,外套黑马甲,黑白分明,干净利落;妇女戴盖头,不使头发、耳朵、颈脖外露,以显本分庄重。根据个人年龄和婚姻状况,盖头有颜色区分,一般老年人戴白盖头,中年人戴黑盖头,青年女子或未婚女孩则戴绿盖头(绿色是吉祥色)。在城市里,除少数老年人戴盖头外,多数回族妇女戴白帽,或各色头巾。宁夏山区的回族妇女喜欢口弦。这是一种衔在嘴边弹奏的小乐器,有竹制和铁制两种。竹制的有三寸长,扯 ...

  • 布尔津回族粮食节

    布尔津回族粮食节

    回族,米面,核桃,路口,回族人民过完开斋节第一百天,好要吃一次阿术拉饭。阿术拉饭是用黄米、小米、大米、小麦、大麦,以及扁豆、豌豆、黄豆、绿豆等几十样豆类加红枣、核桃熬成稀饭。回族为什么要吃阿术拉饭呢?传说在很早以前,圣人阿里带兵打仗,打了三天三夜以后,人无粮,马无草。士兵们回来,黑压压的站了一大片没有饭吃。阿里的妻子法图买了一只锅子,就是没有米面可以下锅。阿里心里很不安:这么多人吃不上饭,怎么打仗呢?他把儿子哈赛和哈桑叫来吩咐道:&ld ...

  • 回族盖碗

    回族盖碗

    回族,茶汤,白糖,白银,盖碗茶俗称抓盅杞,是宁夏回族最具特色的饮料,也是回族对茶文化的贡献。宁夏回族喝茶颇有讲究,不叫饮茶或喝茶,而是叫“刮碗子”,喝茶时左手托盅,右手抓盖,用盖将浮在上面的白芝麻轻轻吹刮,边饮茶边嚼芝麻,茶毕可将盅内干果吃尽。最讲究用“三炮台”盖碗子。所谓“三炮台”盖碗子,是有茶碗,掌盘和盖子三个部件组成,各有其用。掌盘是碗的底座,喝茶时用它既不烫 ...

  • 宁夏回族"山花儿"艺术简介

    宁夏回族"山花儿"艺术简介

    回族,特征,价值,音乐,以六盘山为主要流传地的宁夏回族中广泛流传着"山花儿"(俗称干花儿、山曲子、野花儿)。"山花儿"继承了陇山地区古代山歌(徒歌,相合歌,立唱歌)和特征。《诗经o豳风》、《汉魏南北朝乐府》中的《陇山歌》、《陇板歌》、《陇原歌》即其先声。史籍乐志中记述其特点为"一唱众和,恰似顾曲之周郎,三句一叠,酷似跳月之苗俗"。复合性、多元性文化使其呈现着更多过渡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广泛传唱的回族山花儿,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山 ...

  • 回族婚姻民俗的特点

    回族婚姻民俗的特点

    回族,青年,作用,近亲结婚,回族婚姻民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回族的婚姻习俗,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如从婚姻观上来讲,回族主张凡穆斯林都要结婚,反对独身,主张婚姻自主,求婚时须有两个成年人听见才有效。男方给女方馈赠聘礼,是男方履行的义务,而不是婚姻的有效条件:,聘金数量力而行,没有规定等。这一切对提高回回民族的道德修养,对稳定社会秩序,保持和发扬良好的社会风尚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伊斯兰教关于家庭关系的思想 ...

  • 回民房舍

    回民房舍

    经济发展,楼房,回族,四合院,宁夏回民大多集中聚居,也有采取小分散方式,和汉族睦邻而居的,一段以居住平顶土坯房、砖石土坯立木房为多。历史上残留的山区回民土窑洞已存在不多。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富裕地区的回民。建造了一批起脊青砖瓦房和漂亮的新式二层小楼房,很是清净雅观。回族的房舍大都面南朝阳,构成四合院,或虎抱头式。房舍四周围墙环绕,置一别致的小门楼。院子里缀有花草,或栽种茄子、辣椒、韭菜,院外杨柳茂密,郁郁葱葱,景色宜人。山区回民房舍屋 ...

  • 陕西民族宗教

    陕西民族宗教

    回族,金台,委员会,城区,陕西除汉族外,有42个少数民族在全省杂居,散居。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9.1%。此外,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壮族、藏族;百人以上的有朝鲜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白族、锡伯族;其它少数民族均在百人以下。少数民族在千人以上的县、市、区共24个。这些县、市、区是西安市的莲湖区、新城区、碑林区、灞桥区、雁塔区、未央区、铜川市城区,宝鸡市的金台区、渭滨区、宝鸡县、陇县、凤县、千阳县、安康 ...

  • 银川民俗节庆活动

    银川民俗节庆活动

    青年,中国国际,又称,回族,宁夏银川国际黄河文化节即中国国际黄河文化节,从1991年起,于每年9月中旬在银川举办,一般为期10天左右。“天下黄河富宁夏”,自古以来,宁夏与黄河有着不解的缘份,并形成了典型的黄河文化。在黄河文化节期间,游客可以领略到典型的中国西部风光和浓郁的穆斯林风情,观赏到雄浑奔腾的百里黄河和典型的黄河民间文化活动。每届节日举办都有大型民族歌舞、民间文艺、杂技、秦腔等艺术团体演出,节日期间还举办丰 ...

  • 辽阳称谓与礼仪

    辽阳称谓与礼仪

    血肠,挤出,满族,回族,满族人称父亲为阿玛,称母亲为纳纳,称祖父为阿法,称嫂子为姐姐。这些称呼至今还在满族老人中保留着。满族是一个重礼仪、讲文明的民族。清代有"八旗人家重礼法"之说。对长辈有呼必礼,父母斥责不还口。长幼有序,尊卑分明。对老人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晚辈每隔3天,要给长辈请安。隔5天见着长辈就得打千。"出必告,返必面"。"满洲见人以曲躬为礼,别久见则相抱。近以抱不雅驯,相见与别执手,年长垂手引见,少者仰手迎焉。平时则立掌平 ...

  • 何家棍

    何家棍

    实战,精神,回族,项目,何家棍祖传五代,是宁夏回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流传至今有近200年的历史,何家棍由第一代宗师何登魁创立于清1824年左右,后由其子战将何生洲,何盘兴在金积堡回民反清起义中以此为武器屡建战功,何家棍就次扬名,何东民谚有:“何棍张枪,盖世无双”。何家棍三至五代的传人是:何仲文,何金德,何建功。其第四代掌门何金德以文武双全才列入《中国回族大辞曲》、《宁夏体育史》等多部大典,是自治区武协常委,回族著 ...

  • 回族经商民俗的特点

    回族经商民俗的特点

    回族,扩展,赚钱,精神,纵观回族的经商习俗,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回族人民敢闯敢于,不死守家门,不愿受穷,不甘落后,志在四方,敢于走出去闯荡。“东进西出,北来南往”,天南海北,无所畏惧。有的逐步向城镇和自然资源较好的地方扩展,由封闭式逐步转变为开放型。如唐、宋时,回族先人集中在长安、泉州、杭州、扬州等地,元代回族人已遍及天下。就一个局部地区来说,回民也是不愿在当地受穷,而积极探寻更好的生活出路,哪里能赚钱就往哪里 ...

  • 回族禁忌

    回族禁忌

    回族,放高利贷,财产,专用,哈拉目是阿拉伯文(禁忌、被禁止的)的音译。1.伊斯兰教专用术语,即伊斯兰教法所禁止的行为。2.泛指回族穆斯林禁忌。犯者应受惩罚。常犯哈拉目行为者属库夫勒(叛教)的范畴。回族穆斯林的禁忌有四个方面:一、是在信仰方面,禁忌轻视真主的命令,崇拜偶像,否认圣行,用真主的专用名如热哈吗尼(普慈的)、勒黑木(特慈的)给人命名等;二、是在社会行为方面,禁忌放高利贷,玩赌,背盟爽约,强占他人财产,参与非穆斯林的宗教活动;三、 ...

  • 回族语言

    回族语言

    回族,消化,汉语,语言,回族在形成一个民族时,已通用汉语,但在他们使用的汉语中还夹杂有不少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和一些专为回族常用的特殊用语。例如安拉(真主)、色俩目(吉祥如意)、伊不利斯(魔鬼)、依玛尼(信仰)等都是阿拉伯语;多斯提(朋友)、杜什曼(敌人)等都是波斯语;无常(去世)、大净(穆斯林的全身沐浴)、小净(穆斯林礼拜前需洗脸、手、足、及下部)等都是专为回族常用的一些汉语词。过去阿訇们常使用阿拉伯文字母来拼写各自的汉语方言。这种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