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的艺术魅力有一种广施天下的容量,她并不只对本乡本土的人们给予惠泽;作为一个古老的乐种,她被誉为一部活的古代音乐史;作为一种现实的音乐生活,她以旺盛的生命力存活于民间的沃土之中。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古老乐种——南音,旧时在泉州又被称为“弦管”。

  南音所使用的琵琶是曲项琵琶,它最早是在东晋时期由波斯经新疆、甘肃一带传入我国的。它的演奏方法与弹奏姿态与开元寺大雄宝殿飞天乐伎和敦煌壁画中的描绘极为相似。 而横抱琵琶的弹奏姿态由魏晋历经隋唐,一直延续到了五代时期。五代时期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有曲项四弦琵琶和拍板两件乐器。拍板,又叫檀板,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打击乐器,据说,目前只有南音这古老的乐种还在使用它。泉州南音使用的洞箫称作南音洞箫,是一件古老、珍贵的传统吹管乐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只流行于闽南、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华人华侨居住的地区。洞箫音质好坏,取决于它的制作工艺和选材,目前,只有泉州、晋江等少数地区和台湾有人能够制作。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演唱时的一般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演唱程序固定是“指头谱尾”,就是说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渡、连接。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乐器演奏也有其规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而洞箫与二弦的关系,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高,欣赏价值也高。代表曲《八骏马》、《梅花操》等。

  祭郎君是泉州南音馆、阁中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郎君,是指五代时期后蜀的亡国之君孟昶,他精晓音律,善作词曲,历代民间艺人对他都十分尊崇。不知从何时起被南音社团奉作先师乐神。 晋江深沪镇早在明朝末年就已经有了弦馆组织。而御宾南音社则是一个有着370多年历史的南音社团。 在这个古老的南音社中保存着一把有着两三百年历史的南音琵琶。因其在声音清澈明响亮如顽石迸裂,被称为“裂石”。 清朝末年,裂石的主人因年事已高不能再弹奏此琴了。而御宾社中的另一位琵琶高手对此琴心仪已久,多次上门以求相让,却都被裂石的主人婉言拒绝。羞怒之下,他背井离乡走遍泉南各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觅到了一把音质出众的琵琶。欣喜之中,他为这把琵琶取名“赛裂石”。

  然而,“赛裂石”的声音依然赶不上“裂石”。这近于残酷的现实给了这位爱琴如命的南音人致命的一击。物换星移,几经辗转。“裂石”和“赛裂石”都幸运地回到了御宾南音社中。今天,它们依然在用琴声诉说,诉说着在岁月的流逝中南音弦友的悲欢离合。

  泉州南音是被称为“雅集型”的传统音乐。她有着严格稳定的师承关系,在演出方式和曲目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南音爱好者称作南音子弟,他们互称“弦友”,只要有几位弦友相聚,即可组成南音社团,他们大多有着共同的音乐需要和惜护传统文化的热情。流水不腐,百川归海。传统就像是一条河流,流过千年岁月却依然奔腾不息,而古老的南音就像是这条大河中的一朵绚丽的浪花。她饱含着源头的活水;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

本文由'高颖昕'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