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陈连田 二郎拳一代宗师

  山东郓城,历史悠久,商王祖乙曾建都于此,史称庇。春秋战国鲁成公四年筑城名郓,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的故乡,亦是水浒故事的发祥地,素有“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的美誉。质朴、豪放的郓城人素以酷爱武术文化切功底深厚而著称,不仅习武的风气甚盛,而且拳术派别种类繁多。其中二郎拳不仅能击敌防身,更能健身养生,且易学易练,有极强的观赏价值,因而有“大红拳的长衣裳,二郎拳的光脊梁”之说,深受广大武术界人士所喜爱。

  陈连田,字芸轩(1882~1960),郓城县潘渡镇陈栈村人。16岁在潘渡镇任屯村王建九门下练习大红拳。1901年赴安徽省蚌埠县参加督军膺卫团(即警卫队),拜膺卫团武术总教练二郎拳师刘治(河南省内黄县大明乡刘庄村人)为师,习练二郎拳术及诸兵器,软、硬功等。陈公习武极具天赋,身法矫健,手眼敏锐,悟性超人,深得刘志先生厚爱。数载后陈公便深得二郎拳法精髓,各种器械也运用自如,出神入化,在军中独领风采,继刘志先师之后任膺卫团总教练十余年。

  1916年,陈连田因家中老人患病,辞职返乡,于村中从事教武生涯。陈公秉性刚直,武德高尚,武功深奥,方圆百里青少年皆慕名而来,拜师学艺。其门徒遍及郓城、梁山及鄄城等县,达千人之众。1924年,应朋友之邀,陈公率弟子18人徒步上海,沿途访友献艺。途径安徽毛庄,乡绅宴请陈公演艺,陈公欣然出场。当时场地狭小、观众拥挤无法演练,不得已陈公舞动绳鞭,绕场一周,只见铮亮的鞭头贴观众头皮飞过,呼呼有声,靠近者惊出一身冷汗纷纷退让,惊叹之余拍手叫好。随后陈公表演铁枪锁喉,咽喉抵枪尖,枪杆触地,身躯微躬,观众平心凝气无不替陈公捏一把汗。这时,只见一壮汉施出“扫荡腿”猛击枪杆3次,枪杆成弓形入地寸许,而枪身竟未被移动半分,陈公则安然无恙。观众齐声喝彩,赞其真奇人也,捐资助行者不计其数。辗转数十日,师徒到达上海浦东,设馆授徒招揽生计。

  1926年的上海浦东,武术门派众多,著名武师达百余人。二郎拳掌门人陈公武功深奥,门规甚严,弟子们恪守行规,武功不凡,在浦东武行声望极高,二郎拳门派亦成为浦东武行的领军门派。这年中秋节,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为壮其声望,结识武术名流,特邀武术名家在浦东会演武技。诸名家唯恐技不如人,有失声望,不敢冒然出手,故而一致推举陈公代表武行演武。陈公谦让再三,然众望难违,随深施一礼,昂然登场献“飞砖阵”绝技。顷刻间,十名壮汉各持十块砖距陈公十米,成扇形站立,虎视眈眈,一声号令壮汉齐动,百块飞砖呼啸而至,直扑陈公上中下三路。只见陈公轻舒猿臂,微扭熊腰,举掌提足,闪转腾挪,掌劈脚弹,刹时砖粉飞溅洒落满地,飞砖尽而陈公却毫发无损。观众齐声喝彩掌声雷动,其他门派参赛武师们则瞠目结舌,惊叹不已,自知不如,更不愿下场,唯指派弟子出演,走走过场罢了。陈公“飞砖阵”绝技震撼了浦东,在上海一时传为美谈,电影制片公司为表彰其武技,特赠送陈公“技冠群英真武师”荣誉匾额。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国民党统治腐败至极,杀人越货时有发生,偷盗抢劫之风盛行。陈公被多次请求后,帮助他人拿获银行惯犯数人。然而官匪勾结,惯犯朝进夕出,正义不得伸张。匪徒滋事寻仇,官府视而不问。陈公心灰意冷,加之弟子们思乡心切,师徒们于1934年秋返回家乡,继续教武生涯。

  陈连田先生终身献身于武术事业,武功深奥,武德高尚,恩泽乡里,惠及后人,功业卓著,深受各阶层人士尊崇,二郎门弟子感恩师垂教厚德,于1943年春在陈栈村村口树立《荣德碑》,标榜宗师千秋功业,昭世人瞻之。树碑之日,阳光明媚,春风送暖,八方弟子云集村中,张灯结彩,彩狮欢舞,鼓乐齐鸣,群情激昂。吉时,陈公身着红袍,头戴顶子(传统礼帽),脚蹬马靴,端坐于太师椅,满面春风,神采奕奕。清末举人宋鸿澡、陈继苏等四老夫亲与陈公佩戴红花,献贺词书。众弟子高颂贺词,扶竖“荣德碑”,后分批向恩师跪地行叩拜大礼,声势甚隆。岁达期颐,终无不朽之躯,陈公虽终生习武,身心健硕,然1960年秋陈公已年逾八旬,古稀之年不幸无疾而终,享年78岁。

本文由'过如筠'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