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乳源居处习俗

  东边瑶历代都较定居,故各居住点多已成村寨,其房屋替依地势而建筑,村落是不整齐的,有集中于一边的,有东一户西一家地散布于山窝林中的。村子的大小,视其宗支的发展情况及地理环境而定,有三四户一村的,也有六七十户一村豹。建房用料就地取材,以杉木、杉树皮、沙、泥等为主,稍经加工即可应用。房屋一般以石或少量火砖作基础,上砌泥砖或墙(干打垒)。较富有者则盖瓦,贫者则盖杉树皮或茅草。火砖与瓦,购自汉区,或请汉人到瑶山烧制。

  房屋的建筑形式,普遍是多间排列的平房,室内的间隔是:饭厅一定处于居住的中心点,故正中一间必砌一双眼灶,是为厨房,左右两边厢房作卧室,在实际使用上,却是包含卧室、厨房、饭厅、客厅、贮物室等多种用途。厨房不设烟孔,灶里的火,不用时以灰掩盖,保留火种,因房子开窗不多,窗口狭小,虽白夭,室内亦较为阴暗。

  每户均有神位,供奉所崇拜的神,一如太上老君,元始夭尊,道德真君等,各家不一。家具甚少,除床板、木盆及洗澡槽是自制外,其余的日常用具多数购自汉区。

  饮食是以大米、包粟、薯类为主,一杂以三角麦、小米等。每日三餐,午餐多带到野外工地上食。

  禽畜的饲养,普通是牛、猪、鸡、狗等,鹅鸭则较少,牛是生产上的曳引力,屠宰甚少,狗主要用于狩猎及看家。

  西边瑶,解放前无定居的村寨,都是三两户散居于山岭之中,而每住一地,一般三年,长则五载,当赖以谋生的山货资源渐趋枯竭,土地瘦清,又迁往别处。这种住无定居的流徙生活,历代如此,所以住居全是茅寮,无砖瓦结构的房屋。每迁一地,竖木柱数根,以小竹子或竹片夹织成竺块,扎于木柱四周,上盖茅草或竹片,茅寮即告“落成”。然后于寮内的地面打一些柱子,上搁木板,就算是台凳了。白天,大人小孩上山辛勤劳动,黑夜,全家蜷缩在垫着茅草的竹架“床”上,若遇狂风暴雨,其悲苦实不堪言状。

  西边瑶无耕牛,亦无犁耙,全部家财就只有火药枪,碗、锅、云鼎以及斧、锄、刀等,迁移搬家非常容易。西边瑶的祖祖辈辈就如此山过山、岭过岭地度过了漫长的极其贫穷困苦的岁月。

  今天的瑶族同胞,无论“东边瑶”“西边瑶”,不仅有自己的砖瓦平房,有的还有楼房。大多数瑶村已安装了电灯,不少家庭还有收音机、缝纫机、单车、手表等较高级的家具及用品。有的还购置了电视机、录音机等。

本文由'书易郎'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