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老庄的相对论
孔子问礼于老子
人间有许多价值是相对的,譬如美与丑,善与恶,苦与乐,利与害,争与不争,有用与无用。这些相对的观念不能脱离每个人「主观」的判断。即使是同一个人,从年少到年老,也可能对某种情况作出相对的判断。
老子与庄子代表道家思想,他们对这些价值的相对看法与一般人相同吗?当然相同,但是却另有一番深刻的思考。一般人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观察,谈起相对的价值,就会出现不确定的感觉,好像什么都不可靠。老庄呢?他们提出的「道」字,代表了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代表了包容一切的整体。由整体的角度看来,所有的价值都是相对的。这种观点并非出于个人主观的体验,不带有任何情绪的因素,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价值的相对性基于万物的相对性而有。所谓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而变化所代表的是:出于虚无,又入于虚无。因此,严格说来,万物并不存在。庄子认为:古人的智慧抵达至高境界,因为他们明白了「未始有物」,亦即从来不曾有万物存在过。真正存在的,自始至终都是「道」,或者应该说,无始无终都是「道」。没有道,就没有万物;但是没有了万物,道却依然存在。这是道家立言的要旨。
依逻辑方式思考,从相对论必定衍伸出怀疑论,从怀疑论又难免接上了虚无论。如此一来,人生岂非南柯一梦?道家提醒我们:万物确实如梦似幻,但是道却是真实而永恒的。因此,人生的功课只有一门,就是设法悟道。既然谈到功课,就表示需要修练。庄子多次使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一语,听起来有些消极无奈,其实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唯有让人的身心摆脱相对的欲望与意念,进入一种虚静状态,然后人的「精神」才会展现出来。此时所展现的精神就是悟道的契机。
换言之,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庄子发挥此说,把「人亦大」落实于「精神」层次,可谓完美的诠释。问题在于:能够经由修练而展现精神层次的人,实在少之又少。庄子一再使用像「真人、神人、至人、天人」这些合成名词,目的是要告诉我们:单单做一个凡人是远远不足的。有些人以为道家是要我们顺其自然,好像那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但是谁能真正做到顺其自然?少了对道的觉悟,又未能修练身心,则顺其自然只是放任、懒惰、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已。
老庄的相对论并非一般的相对论,因此我们还可由此得知:富贵与贫贱是相对的,生与死是相对的。能明白这两点,已经是不平凡的见识了。老庄还要再进一步,反璞归真,肯定人类生命的意义,就是:外在与世人同化,内心却完全不受干扰;觉悟了无所不在的道,因而可以自在逍遥。这时所谈的「外化与内不化」,以及「道与逍遥」,就不是简单的相对论,而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了。
本文由'是高轩吖'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