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大悲拳

  大悲拳是中华武术大拳种之一。始传于北京,流传甚广。大悲拳兼有太极、八卦形意拳的部分身法和手法。要求内外合一,刚柔相济,强调用意不用力、动中求静、虚实分明、虚领顶劲、松腰收臀、沉肩坠肘,呼吸与动作相结合。

  其特点:动作缓慢、稳重,速度均匀,似行云流水,讲究拳打八方,四正四隅,主要手法有:劈、撩、挑、插、挂、托、穿、搭、搓、戳、削等。

  大悲拳师董世瑞

  大悲拳,因一直在佛门中口传身授,故无文字记述。据目前所知,1937年由奇云和尚(俗名史正纲)口述,李瑞呈执笔,由奇云和尚的弟子云庵和尚演练照片,编写的《大悲陀罗尼拳图说》,是对该拳最早的文字记述。

  奇云和尚六十年代曾在中山公园传授该拳,从学者有李玉民、徐风俊、李道中等人。与奇云和尚同代传授大悲拳者有河北新河县孙智义,两人拳架相似,但风格各异。孙智义传人以王光祖兄弟和顾明为代表。顾明又下传了张静仙等人。

  大悲拳以佛教中“千手千眼观音广大园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简称“大悲咒”)为依据,按照全经(梵文音译)84句真言,每句均有一尊护法神相的姿势与变化,编撰而成,其内容以传统63式为主要代表套路。有新编的普及套路21式,比赛套路42式和传统套路改编的84式,128式以及创编 的“大悲功”、“大悲剑”等内容。

  大悲拳练身亦练心,且练心胜于练身。行拳中口涌真言、心观想。手结印。84句真言的前63句合于63段动作,拳式结束静立默诵后ZI句,全套拳结束。该拳特点一是柔中带刚,刚而不僵,抻筋拔骨,内园外方。二是连绵不断,节节贯穿,形意相随,轻柔松缓。三是舒展大方,端庄优美。

本文由'问承安'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