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锣鼓乐
锣鼓乐就是指全部使用打击乐器演奏锣鼓曲牌的音乐,锣鼓曲牌俗称“锣鼓点子”。鄂南就流行着许多打击乐器。
鼓类——脚盆鼓。大堂鼓、小堂鼓、鞭鼓(有写作“边鼓”)、建鼓(扁圆形,顺鼓直径有长柄横穿鼓周,左手执柄举鼓,右手执槌向上敲打)、扁鼓、梆鼓(有称“腰子鼓”),赤壁市农村常以麂角作槌敲打此鼓伴唱《栽田鼓》,故鼓词有“麂角打鼓响叮咚”句)、渔鼓(沿江农村流行,竹筒一端蒙蛇皮或黑鱼皮或猪“尿泡”,以手掌拍击)。
此外还有锣类、钹类,铜铁类、木竹类等。
在锣鼓乐里,并不是所有曲牌用上所有的打击乐器,而是按需要有选择地使用。鄂南锣鼓乐常用的打击乐器有马锣、小锣、堂鼓、锣、钹,有时也用鞭鼓、脚盆鼓。马锣是形成鄂南锣鼓乐地方特色的突出乐器。
锣鼓乐是鄂南城乡普通流行的乐类,在民间有许多应用场合,包括民间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戏灯”,故锣鼓乐又称“花灯锣鼓”;重大节日的喜庆集会或游行;民间婚丧“红白”大事;传统节日期间除“戏灯”以外的群众自娱演奏;民间剧团演出前“打闹台”。
鄂南各地,春节期间都有“戏灯”传统习俗。清·同治六年《通山县志》记载:“每岁元日,爆竹之声盈里巷……上元(正月十五日——作者注)前数夜,乡城皆放花灯,以竹为主,若龙若师(狮——作者注),制作精巧,最胜为故事灯,周围制造人物数百,层砌而上,煌煌如银山,如火笋,或十台、三五台不等,锣鼓随之,曰戏灯新年。”戏灯,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民间舞蹈表演。正月是民间舞蹈表演最集中的时候。
鄂南民间舞蹈除全国各地都有的龙灯、高跷等流行形式外,具有鄂南地方特点的主要有:《小草把龙》、《单龙戏虎》、《戏凤凰》、《打花鞭》、《五龙拱圣》等。这些民间舞蹈用的音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锣鼓乐伴奏加入声伴(演)唱,伴(演)唱的民歌叫“灯歌”,这一部分留在以后的《民间歌曲·灯歌》集中介绍;另一种是只用锣鼓乐伴奏。
有些地方春节舞龙只是一条龙或多条龙灯。而在崇阳县和赤壁市随阳、通山县楠林一带,却既舞龙又戏虎,二者同时表演。锣鼓乐伴奏也有两套打击乐乐班子:威武宏大的“大打”和紧张激烈的“小打”。唐朝有一年,药王孙思邈在江南山区采药,遇见虎神喉咙卡骨,疼痛难忍,药王为之医治,敷以草药,疼痛即止。过后,虎神将此事告知龙王,恰逢龙王身上奇痒难忍,亦求药王为之医治。药王叫他将全身鳞甲张开,见其内长满山虱,捉尽后病即除。龙王虎神大喜,作龙腾龙跃状为药王起舞。从此这一带风调雨顺,百姓平安。人们为求龙王虎神世代庇佑,就在每年正月,以竹扎起龙虎灯,效龙腾虎跃状戏舞。
本文由'刚采雪'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