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会馆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中“名副其实”的人口大迁徙。

  由于劳务、逃荒、经商等诸多原因所造成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在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与“闯关东”和“走西口”相比,“下南洋”可谓跨国越洋,范围之广,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远都是前两者所望尘莫及的。

  随着移民数量的日益增多,会馆的诞生与其扮演的重要角色和担负的使命也就变得日渐明显。南洋地区的会馆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叶。其中在新加坡较为悠久的会馆就包括了成立于1840年的福建会馆,成立于1854年的琼州会馆(后更名为海南会馆),福清会馆和兴安会馆等等。

  早期的会馆,其主要功能是为身居海外的同乡或宗亲提供一个临时居住、办公兼休闲的场所。通常会馆内都备有客房、会议室,大一些的会馆还有戏楼。

  不仅如此,其更深一层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远居他乡的同乡们创造一个互相沟通感情的平台,以及在必要时提供帮助的良好纽带。这也充分体现了海外华人时刻铭记关怀互助精神的传统美德。

  随着历史的变迁,会馆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转变。当代社会,知识和教育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在为同乡提供种种便利的同时,许多会馆就提出了兴资办学的理念以至于更好的服务大众,回馈社会。例如福建会馆在1906年创办的道南学校、海南会馆集资创办的育英中学、福清会馆创办的培群小学、兴安会馆创办的宏文学校等等。

  多年来,这些会馆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广教育,从事社会福利工作,造福人民,奉献社会,从而将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以兴安会馆创办的宏文学校为例,在校长的倡导带领下和师生们的积极响应下,这所成立于1920年,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至今还处处洋溢着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培养有信心,有道德修养,并热爱艺术与中华文化的年轻一代”是宏文学校的校训与使命。

  为了把弘扬中华文化的目标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学校把华乐、象棋、围棋、书法、中国水墨画、武术等编入小一到小五的课程中。近年来也推出了很多新方案,例如辅佐低年级学生控制双语和晋升决心的“口语和演艺班”,以及让高年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来创造新事物的“小小创造家课程”等等。

  由此可见,新加坡的会馆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会馆。它是“一种文化”,“一个精神”和“一个使命”。一种融合并升华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一个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崇高精神,和一个不遗余力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扬光大的光荣使命!而这个使命必将引导着我们再攀高峰,再创辉煌。

本文由'本照南'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