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翻译问题实质上是双文化的问题

  本地中英翻译常为人诟病,不少翻译败笔不仅为行家不齿,也常被热心者所耻笑,这几乎已是不争的事实。照理说,我们拥有双语教育国策,每个华族学生从小学、乃至学龄前教育开始,就接触了作为第一语文的英语教育,以及作为第二语文的华语教育。应该说,我们整个社会为培养中英翻译人才做了良好的人才储备与思想准备。然而,为什么还是屡屡出现一些贻笑大方,甚至闹出“国际玩笑”的错误呢?

  首先,我们普通人对翻译人才在认识上,存有概念上的误区。不少人以为,学过华英双语者,就必定能胜任中英互译的工作。这样的意识,不光存在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群;在某些成功的专业人士中,也不乏对此观点的认同。这也许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本地社会对翻译人才的专业地位的不重视。

  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无线上网技术的大众化,不少学界人士认为,人工翻译的时代将成为旧经济时代的产物,机器翻译或电脑对译将取代人工翻译。其实,只要对电脑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语言生成、获得及再造机能的学术前沿略有关注,便不难得出结论:在言语翻译这项功能上,用电脑代替人脑,尚是任重而道远。

  一个合格的翻译人才,不光要熟悉所对译的两种文字语言,更要对由这些文字语言所承载的人文习俗,以及背后的社会价值体系有所认识。举凡世界历史上中英翻译的高手,无论是中国清末民初的严复,还是身跨国民政府和人民政府两个时代的钱钟书,他们无一不是学贯中西的大家。

  每每被提及的本地有关“匈牙利鬼节”的笑话,就是翻译者对本地华族文化缺乏认识的结果。在本地旅游局的官方网站上,竟然将在本地庆祝的Chinese New Year翻译成“中国农历新年”,则显然是不顾文字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意义的典型范例。单独而论,该词组的翻译完全正确。这也是机器翻译的一个通病。

  我们的双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所酿成的苦果不只是一两个翻译的笑话,而是我们国家在全球化经济竞赛中相当一部分的竞争力的损耗。我们整个社会,不光要从我们的基础教育的日常操作与具体实施中努力,更要铲除在我们不少人士的潜意识里已根深蒂固的偏见与盲点。这同样是任重而道远,但却是当务之急。

本文由'隆弘致'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