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老北京民俗唱主角 节日习俗进入博物馆

  很多市民觉得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也有人担心民俗快变成文物了,这样的担心越来越接近现实。在北京的迎春活动中,博物馆成为展示老北京民俗的“主角”。昨天,首都博物馆首次推出了“北京传统节令风情展”,邀请市民到博物馆里过大年。在首博一层临时展厅,老北京祭祖时的堂屋布置、剪纸、花灯、古代压岁钱、制作年画的木板模具、各种财神爷等节日才使用的实物,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老北京的庙会活动、祭神活动、端午节姑娘扎花除魅等老照片,让走在展厅大红灯笼下的观众仿佛回到了传统节日中。小编看到,仅仅在展厅一角的祭祖场景,就有12项实物,包括蜜供、松鹿常青图、吴鲁编纸对联、牌位、楠木条案等。

  “不可否认,有些只有在节日时才能用到的物品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有些节日习俗也渐渐被人们遗忘。”首博策展人孙先生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实物、图片和场景,让中老年人重拾远去的记忆,让青年人和儿童了解更多的节日习俗。维护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需要。”

  为了配合这次展览,首都博物馆首次将新年庙会搬进了博物馆地下一层。据介绍,首都博物馆准备了近30个展台,对民间手工技艺进行集中展示,不仅有人们熟知的“剪纸”、“面塑”、“脸谱”、“风筝”等门类,还有独具老北京特色的“鬃人”、“内画鼻烟壶”、“毛猴”、“吹糖人”等。据了解,春节期间,东岳庙、中华世纪坛、宣南文化博物馆等也将围绕民俗文化主题举办活动。

  普通家庭将成为首博“展品”

  活生生的人将成为首博展览的“展品”。在首都博物馆今年将要投入运行的《城市记忆———百姓之家》展览中,“展品”不再是静态的文物或者图像,而是生活在北京这座城市中的普通家庭。“我们想请市民带着伴随自己生活几十年的物件,带着自己有趣的故事,带着与北京城息息相关的情结走进首博的展览大厅,向观众讲述他们在不同时期对北京城的记忆。”首博相关负责人说,这样的展览,看起来会像一个“家庭”在迎接客人一样。“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动态展览,留住被高楼、广场、绿地和车水人流淹没的记忆。”据介绍,此次展览的参展家庭将通过海选的形式产生。在目前初步拟定的参展条件中,参展家庭除了城八区居民外,在北京居住20年左右的外国人家庭也可报名,参展家庭的时间界定在建国后至本世纪初,以十年为一个时间表,参展家庭准备的物件必须有故事讲述,影像、文字或声音的记录也可参展。参展家庭的征集活动将在近期开始。

  本市将新增两家博物馆

  市文物局副局长舒小峰昨天透露,北京地区近期将有两座博物馆建成并开放,分别为北京东韵民族服饰博物馆和中国人民最高法院博物馆。

  据介绍,北京东韵民族服饰博物馆为民办馆,位于朝阳区,其特点是民族、民俗文物较多。中国人民最高法院博物馆筹建处已于去年10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司法史料征集工作,其征集内容有19项,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的特赦日本战犯,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等重大历史审判活动的有关法律、命令、决定、司法文书、新闻报道、历史照片和影视资料等

本文由'敬小宸'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