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的体育竞技习俗
斗埭 有斗种秧、斗翻田、斗割稻等。斗种秧是最主要的内容。
在每个村落或每个劳动团伙中,往往有一位公认的好手,此人农活样样精通,且体格强壮,被称为“把作长年”。大伙在一起劳动,都得由他领头,即最先下田,俗称“领埭”,其他人只能知趣地根据自己的技术高低和体力强弱依次跟在后面。但是,一旦某人(当然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认为自己已经可以与“把作长年”抗衡;或两个劳动团伙中的好手恰巧碰到一起,彼此认为应该较量一番,就可以用明的或暗的方式进行挑战。明的挑战称为“明斗”,暗的挑战称为“暗斗”。挑战者绝不能大张旗鼓,即使蓄谋已久且信心十足,也只能很客气地说一声:“我们来斗一埭怎么样?”一般来说,“把作长年”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只能应战。暗斗是不宣而战,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向对方步步紧逼,试图制服对手。有获胜可能但把握不大的挑战者往往采用暗斗方式。
不管是明斗还是暗斗,挑战者均须紧挨在对手身旁,否则不易辨胜负,也不易辨质量。斗种秧有严密的“竞赛规则”,挑战者不能与对手同时下田,需待对方插完第一把秧后方能下田开插。如田中缺秧,不能从对方身后取走秧把;如多秧,不能把多余的秧扔在对方身后。居后的插秧手不能“偷勒子”,即减少插秧的行数,要与前面的对手“一勒对一勒”,否则就算输了。挑战者如果超过了对手,俗称把对手“轧进了弄堂”,先插到岸边,先上了岸,就获得胜利;如果两人同时上岸,只被认为打了个平手。
斗翻田通常在翻盖豆、麦、油菜垄时进行。农民翻盖豆垄等时,使用的是一种较大型号的密缝铁搭,在稻田田板上,将七块或九块土按一定的程序,逐块翻合成一条垄头,供种豆、菜等。垄头翻得要齐整,土块大小要均匀,合盖得要严实,是一项体力与技艺要求都很高的农活。质量高的垄头,纵向如拉线一般挺直,表面平整,泥块结合处严实得连老鼠都钻不进。斗翻田的挑战者首先必须有极好的技艺,否则单凭体力,不讲质量,速度再快也无济于事。挑战者要等对手翻掉七块或九块土后,方能动手。挑战胜利的标准也是要比对方先上岸,如同时上岸也只能算打个平手。
斗挑担 斗挑担虽有技巧问题,但主要是较量体力。挑猪粪到田中作基肥,平时每人挑一担为两畚箕,约百来斤,斗挑担时要挑四只畚箕(称双夹担),甚至六只畚箕(称三夹担),每担重量超过三百斤。斗挑担看谁挑得多,挑得快,坚持时间长,主要以能挑起重担者为胜。
斗挑稻是将堆在田岸上的稻挑到场上,平时每人挑一担为40个稻,斗挑稻时要增加到50个,甚至60个、70个稻。斗挑稻者每人承担一块田,其面积和稻的个数相仿,看谁先将它们挑到场上。斗挑稻一要凭体力,二要看速度,三要看装担技巧,三者俱佳才能获胜。
在平时的劳动中,为了取乐,活跃气氛,好事者常会怂恿年轻人斗埭,以增加劳作时的乐趣,这时的斗埭娱乐性要比竞技性更多一些。松江稻作中的竞技性习俗直到70年代还有相当的活力。自农村实行合作化后,实行集体劳动形式,使斗埭之类竞技有了更好的活动环境,加上青年组织、妇女组织、民兵组织还经常搞插秧比赛等活动,使这种习俗有了新的含义和形式。80年代起,农村分田到户,乡镇工业发展,青壮年多进厂,加上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耕作制度与栽培方法更新,人们对种田好手的崇敬之情日趋淡漠,转而对智力型、经营型的成功者刮目相看,斗埭之类的竞技活动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已很少出现
本文由'用舒云'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