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七月节
本区中元,或在农历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俗称“七月节”。农卢沽酒杀鸭欢宴。此时,夏种已毕,鸭子肥壮,又不准下田,需要宰除一些,故又名“鸭子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又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又叫“鬼节”,佛教称“盂兰盆会”。旧时各地成立无祀会,剪五色纸衣裳,称为孤衣,与金银纸钱一并焚烧。有人以纸为袋,袋上书已故亲人姓名,中装纸钱,焚之。还有人到“厉坛”或路口祭祀无后代的死者。还有一些地方请道士设坛打醮,系迷信之陋习。
本文由'商向薇'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
相关推荐
-
漳州回民习俗
城内,高坑,路口,回族,芗城区境内的回民历史悠久,五代、宋朝即有西域人前来贸易香药;元朝有大批回回人到漳州城做官。有漳州路总管马润、达鲁花赤迭里弥实、总制陈马儿等。明初,回回人被大量编入漳州卫。龙溪县军户到嘉靖十二年(1533年)仍有4478户,24822人,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一些侨居南洋爪哇的漳民也改宗伊斯兰教。清和民国时期,西北、中原一带回民前来做官、经商。城内有保姓一家自贵州移来,为清福建路提督保芝琳之后。著名的有城内河...
2023-05-05 09:11:26 -
畲族——补天穿
糯米糍,作用,糍粑,下田,农历正月二十日为福安社口镇潘洋一带畲民节日。这一天,畲民不下田,要做糯米糍“补天”。用春菊草和糯米一起蒸制的糍粑粘而不腻,吃用糍粑能起消积化食祛病作用。相传为纪念女娲娘补天之功,在正月二十日女娲生日这天做糍粑帮助她“补天”。又说:古时每年正月阴雨连绵,影响春耕,是皇天漏雨的缘故。因此,这一天畲民都要做糍,供祭天皇,取意“补天穿”(破漏处)。...
2023-05-05 04:42:37 -
侗族风土人情
上都,下田,油茶,长田,吃:民国时期,侗族人住在山城上,以苞谷、红薯等杂粮为食。贫苦人家日吃两餐;较宽裕户,每日三餐,早餐喝油茶(油茶是用糯米或苞谷煮熟晒士油炸后,研成粉未,开水冲服),中、晚餐吃干饭。一般每餐只炒一个菜。户养猪每年少则4-5头,多达10余头。平时杀猪不卖肉,互相借食,故菜以肉为主,砌成大块,加上其他菜一锅煮就锅中吃。富有人家来人来客,除蔬菜外,另炒2、3个肉食菜款待,围着火炉,先吃肥肉,后吃其他菜。贫穷人家,中堂不设桌...
2023-05-04 21:51:38 -
连云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释迦,十五中,普渡,中元节,农历的七月十五---中元节连云港人一般称之为“七月半”或是“鬼节”是祭拜家里已死去的老人们。七月半那天中午通常吃饺子,在吃饭之前,要烧纸.磕头和祷告。那天据说是一般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的正日,亦是鬼门大开的日子,这时侯阴气最重,最好不要乱说一些不吉利或得罪灵界的说话,以免招惹阴灵。节日这天,有的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农历七月十五的来历:...
2023-05-04 19:00:22 -
张家界土家族风情
土家族,提示,老庚,岔路口,寄拜:即“认干爹干妈”。土家人无论自己生下是男是女,都喜好让其寄拜给别人,俗称“打干亲家”,其寄拜的年龄一般在小孩12岁以前。寄拜前,小孩父母要首先提出,若对同意方可寄拜。寄拜时,小孩父母要带上小孩到其“干爹干妈”家去,见了干爹干妈要呼唤一声,并且要磕头,还要带上十分丰盛的礼品前往(一般为腊肉猪腿、新布鞋两双及其它礼品),作干爹干妈的则要...
2023-05-04 17:15:07 -
侗族文化
上都,下田,油茶,长田,吃:民国时期,侗族人住在山城上,以苞谷、红薯等杂粮为食。贫苦人家日吃两餐;较宽裕户,每日三餐,早餐喝油茶(油茶是用糯米或苞谷煮熟晒士油炸后,研成粉未,开水冲服),中、晚餐吃干饭。一般每餐只炒一个菜。户养猪每年少则4-5头,多达10余头。平时杀猪不卖肉,互相借食,故菜以肉为主,砌成大块,加上其他菜一锅煮就锅中吃。富有人家来人来客,除蔬菜外,另炒2、3个肉食菜款待,围着火炉,先吃肥肉,后吃其他菜。贫穷人家,中堂不设桌...
2023-05-04 16:51:42 -
佤族烟锅
佤族,治愈,伤口,下田,佤族的烟锅是用细竹和竹节做成的,约有一尺长,烟叶则是当地一种叫作“阑烟”的植物叶,抽起来有一股十分呛人的气味。据当地的老人讲,过去的阿佤山到处都是茫茫的原始森林,就连草都长得有一人多高,加之一年长达近十个月的炎热气候,为各种蚊虫和爬行动物的繁衍提供了温床。为了抗拒蚊虫的叮咬和毒蛇的袭击,经过长期的摸索,阿佤人发现,“阑烟”燃烧后发出的那股呛人的气味能够让人免受蚊虫的...
2023-05-04 09:14:33 -
发歌节劳的田间文艺形式薅草锣鼓
机会,下田,节奏,回声,薅草锣鼓是普遍流行在宜昌山区各县的一种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特殊歌唱形式。《长阳县志》载:“旱田草盛工忙,互相助为换工,亦击锣鼓歌唱,节劳逸,有头歇、二歇、三歇,至末鼓锣与薅锄齐急,不闻人声,为赶翼,谓之薅二道草、三道草”。翔实记述了这一农事习俗。薅草锣鼓四人一班,鼓、锣、钹、马锣四件打击乐器,鼓手领队,发歌指挥,既指挥唱歌,又指挥生产,号召力很强。也有两人一班,一人挎着鼓,打鼓发歌,一人掌握...
2023-05-04 09:00:50 -
田祭:泥仓子
下田,稻田,江汉平原,热地,一种劳动田祭遗风泥仓子,在枝江大地上沿袭了近千年。枝江紧邻宽阔的江汉平原,遍地稻田,绿浪翻波。在栽秧的日子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一起下田劳作。这也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当栽到最后一块秧田时,一种兴奋、喜悦和充满期昐的心情会油然而生,于是不分性别,忘了疲惫的劳动田祭开始了。首先是捧起稻田里的稀泥抹到房东的脸上身上,意味着栽秧农活的顺利结束,预祝今年的丰收。继而嬉戏就拉开了序幕。他们无所顾忌,相互把粘粘的稀泥如掷雪...
2023-05-04 08:42:12 -
大悟人的农业习俗
孝感市,稻田,酒肉,下田,湖北省孝感市大悟俗有“扒锄落地稳,种田为根本”之说。农事尢为重要。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习俗颇多,这里仅以插秧、施肥、收获、用水等生产过程中的习俗,略记一、二。插秧春节后,农民即开始春耕,作播种前的准备工作。谷雨节浸稻种(指中稻。现清明节前播早稻种),播种时要吃猪尾巴,以兆秧苗茁壮。插秧,必先备酒肉犒偿,谓之“上泥”;开始扯秧,为“开秧门&rdqu...
2023-05-04 06: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