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漳州回民习俗

  芗城区境内的回民历史悠久,五代、宋朝即有西域人前来贸易香药;元朝有大批回回人到漳州城做官。有漳州路总管马润、达鲁花赤迭里弥实、总制陈马儿等。 明初,回回人被大量编入漳州卫。龙溪县军户到嘉靖十二年( 1533年)仍有4478户,24822人,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一些侨居南洋爪哇的漳民也改宗伊斯兰教。 清和民国时期,西北、中原一带回民前来做官、经商。城内有保姓一家自贵州移来,为清福建路提督保芝琳之后。著名的有城内河尾马姓,不食猪肉,数日杀一羊为馔。民国36年左右,有河南回族在泰古桥附近开设清真菜馆“一品居”。 (一)生活习俗 男子日常脑后需常带一帽子。女子出门需戴面纱,以致影响至一般汉民。此俗一直沿续至民国初,乡间尚多见,凡妇女出行,须穿浅蓝色阔袖衫,头蒙一杂色帕,使人不得见其面”。拍全家福照片时,姑娘也仍需带面纱。黄子寅《清漳竹枝词》:“花卉千般错绣文,盖头纱帕白罗裙。滨海邹鲁今犹昔,不见巫山一段情。” (二)殡葬习俗 元、明回民的墓碑大都为马鞍型石筑莲花云烘托圆月图案,也有半月型的。元代棺圹用石砌的,明代也有用砖砌的。 清代回回墓葬一般都是聚族群葬。比较出名的有路口社回回墓群、金沙回回墓群、上高坑回回墓群。 路口回回墓群,在西门外三里许路口社路口庵,今已毁。墓共九所,在小丘之上。有长方形石围墙,广十余步,高及腰。有圆形石门一,墙内二石墓,其一碑文书: 同治十一年岁次冬日吉旦 回回皇清敕授儒林郎马公讳春富大人之墓 侄 永安 永祥立 又一碑文,书(上衔略) 知漳州府事(加级记录略)金溶之原配皇清诰封恭人教门龚氏墓 乾隆十一年丙寅仲冬立 此外灰筑墓七,其碑文均有回回或教门等字。 漳俗,人死入殓,有殓殂与无殓殂之别。殓殂者,以白布缠裹尸身,其方式与泉州回族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区破四旧,反封建迷信和推行火葬,殓殂已很罕见,今仅盛行于东郊和北郊。

本文由'令狐曼枫'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