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楹联小揖
楹联,又名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化艺术品种。它有许多研究、对仗、平仄、虚实相称,字数同等,一幅好的楹联不仅有艺术性,且有哲理性,有的还含有典故、传说。这就必须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或雅或俗,或高深古奥,或平白如话。历史上的文人、诗家、墨客对楹联均甚爱好,佳联问世,可传诵数百年而不衰。
婺源人喜写楹联,又喜张贴楹联。家庭、店铺、祠堂、庙宇、亭阁均挂楹联。一般作品多用纸写,如是名人撰写的作品,优秀的作品,则用竹刻和木雕,刻后还洒上金粉。
座落于婺源北部的大鄣山,是该地的一大骄傲,旧志谓“钟灵发脉之地”。《山海经》载有一幅楹联道: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
这是写大鄣的地理方位的,又说明了该山的历史位置。徽饶是徽州饶州,吴楚指春秋战国时的吴国和楚国,当时,婺源属两国的分界地方。
还有一幅对联,是写大鄣山“风水”价植的。
秦岱钟灵,孔子万世表率;鄣山毓秀,文公百代经师。
文公,即朱熹。就象泰山孕育了孔孟一样,鄣山造就了朱熹。因之,婺源被誉为“东南邹鲁”。
桃溪(坑头)村潘氏宗祠贴有一幅对联,曰:一门九进土,六部四尚书。
气魄之大,自豪之雄,真有不可一世之概。一查,在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间,共出了四十位进士。其中一房不止九位,而是十一位,九者,多也;
六部四尚书下联,有两种说法,该村确定有四人担任了尚书官职,另一说是潘璜,他在六在中担任过户、工、吏、兵四部尚书,这副楹联可形容大鄣山的楹联,前后呼应,后者为关者作出有力的佐证。
乾隆年间,婺源同乡会在上海建“思慕堂”,塑朱子(熹)象,以祭祀之。其中有一副对联为婺源儒商胡裕昌所题,联曰:由沪渎以溯皖江,卓然后进师表;景濂溪而宗洛水,瑰哉大宋哲人。
江湾镇旃坑村萧江宗祠有一副对联,将该村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均写于内,对仗工整,文字形象生动。
绣水攸山,环绕祖祠凝淑气;汉候唐相,历辉国史振芳声。
旃坑江姓始祖,乃汉相萧何(封赞候),至唐,又出大司空(相当宰相职位)萧遘。故称汉候唐相。唐末,黄巢起义,萧姓避祸,改为江姓。该宗祠称萧江宗祠,系不能忘祖之意。
江永是著名学者,善文能诗,亦擅长楹联。他曾为家乡写过这样一副楹联:水贴荷钱,买来湖山千万顷;山垂木笔,描得春景二三分。
当时婺源一知县看了此联,说:“此联所云千万顷,何其壮哉,而二三分之语,又何显其小!不如改为描得春景二三川。县令回衙,苦思再三,自愧不如原句精炒,遂返回重新改回。
江永还有一联,哲理深入浅出,令人寻味而赞绝:雪趁风威,自占田园能几日?云从雨势,黑满天地不多时!
婺源茶亭有不少佳联,即通俗易懂,又通情达理。
如秋口镇秋溪村茶亭的对联:对面那间小屋,有凳有茶,行家不妨少坐憩;两头俱是大路,为名为利,各人自去赶前程。
紫阳镇北面回岭茶亭的对联,令过往者思考。联曰:因甚的走忙忙,这等步乱心慌,毕竟负屈含冤,要往邑中伸曲直;倒不如且坐坐,自然神收怒息,宁可情容理让,请回宅上讲调和。
该岭原或并不叫回头岭,此联一出,行者悟出情理,故而改名。
本文由'衡向真'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