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台湾的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白字戏」三种。

  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年以前传入台湾。

  「南管戏」先是被「北管」戏夺走了观众,后因「歌仔戏」的兴起更被冷落,近几十年来,台湾职业的「七子戏」班都已解散,目前仅由一些业余的子弟社团(清唱结社),如台南的「南声社」,鹿港的「聚英社」、「雅正斋」,清水的「清雅乐府」,台北的「闽南乐府」、「汉唐乐府」、「华声南乐社」等,以「清唱」的形式维持活动,这种清唱的形式俗称为「郎君唱」,自戏剧形式的「七子戏」没落以后,清唱结社的「郎君唱」逐为「南管」的代表。

  「南管」为台湾的称呼法,又名「弦管」、「南音」、「五音」、「南乐」,流行于福建泉州、台湾、及南洋地区。这种清唱的「南管」今日在国立艺术学院已正式以「乐种」的形式列为课程。高甲戏:又称「九角」、「戈甲」、「交加」,系传自于泉州的剧种。「高甲戏」约形成于清光绪年间,当时因「梨园戏」逐渐没落,便在「梨园戏」的基础上,结合民间武术技艺(宋江戏)及其他的戏曲而产生的新剧种,因本底里是「梨园戏」,因此传到台湾以后,在民间仍以「南管戏」称之。「高甲戏」是大陆的称呼法,在台湾民间艺界并不使用这一名称。目前在台湾尚有活动的职业剧团计有伸港的「新锦珠」、员林的「正新丽园」、三重的「新金英」等,其活动已日渐减少。

本文由'谈觅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