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丹棱县的唢呐艺术

  四川省丹棱县的唢呐艺术,历史悠久,独树一帜。经过文化艺术家们多年的挖掘整理提高,先后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艺术节和大型经贸活动演奏,名震巴蜀,享誉全国。去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唢呐艺术之乡”。

  据《丹棱县志》记载:丹棱人吹唢呐源于宋代,“鼓乐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丹棱人把唢呐叫做“鼓乐手”,实为“吹鼓手”的意思。又称为“吹打”,在丹棱农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口毛声口毛息蛮难过。”丹棱县双桥镇隆兴村76岁的尤仕贵老人,吹了一辈子唢呐。他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晓得丹棱人吹唢呐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旧社会办丧事做得起大道场的有钱人家都要请唢呐奏乐。当然,穷人家办丧事,请不起人做道场,我们还是要去吹打,有口饭吃就行了。”由于丹棱唢呐的音量大,穿透力强,极富感染力,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都很喜爱这种乐器,农村婚丧嫁娶,老人祝寿,过年玩灯,欢庆丰收和城镇企业开张剪彩,工程竣工典礼,大型文体、经贸活动,甚至送子参军或上大学等等,总免不了请唢呐队“表现”一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丹棱人吹唢呐,吹奏大多是单个进行的,即便数人一齐奏,也是简单的齐奏。演奏的曲目、形式都处于低层次的即兴随意表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丹棱县委、政府下大力气狠抓全县唢呐队伍的发展普及工作,组织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发掘唢呐的源头活水,收集、整理和研究唢呐文化,并吸取了巴蜀文化中采茶戏“灯腔”和“茶腔”音乐的内涵和特色,设计编导出了新的唢呐艺术表演形式,服务于经济建设,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求。县上专门组建了丹棱县唢呐艺术发展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建立了唢呐文化网络,同时在部分中、小学校开设唢呐吹奏课,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和比赛活动,发展壮大了唢呐吹奏表演队伍,涌现了一批“唢呐之家”和“唢呐之乡”。同时,市政府命名丹棱县为“唢呐之县”。“丹棱唢呐艺术团”在中国艺术节、中国国际风筝艺术节、乐山国际旅游大佛节表演和眉山东坡文化节等盛大的开幕式表演中,来自丹棱唢呐风采,全国、省、市电视台和报刊都作过专题报道。丹棱唢呐艺术团的演奏不但讲究“粗细结合”,而且熟练地表现了加花、减字、变换调式等吹奏技巧。将单声部唢呐改配为高中低三个声部,配上极富四川风味的打击乐器,如高边锣、亮边锣,大钹、铙钹、大云锣、木鱼、盆鼓、大鼓等等。混声哼呜伴唱,加上手持笙、箫、琵琶、箜、篌、阮等乐器和身着艳丽的唐代宫女服饰的舞蹈者的舞蹈,整个表演队在旌、旗、幡、灯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吹吹打打,翩翩起舞。歌、舞、乐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不仅可听,而且可看,可谓赏心悦目!四川省音乐学院教授张放看了表演后说:“丹棱唢呐艺术团的表演鼓板分明,高昂悠扬;时而饱满圆滑,和谐悦耳;时而激昂嘹亮,响遏行云;时而委婉曲怨,如泣如诉。极富感染力,不愧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本文由'振永来了'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