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木偶

  木偶是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它是用优质桐木刻成各种人物的头像、上肢,按人物脸谱配上不同的发髻或按剧情戴上各式冠冕,在作为身子的竹支架上穿上剧装即成。签子手(即操作人)左手握定支架主杆,右手操纵用细绳联结木偶上肢、头像的三根长竹签,无名指或任意一指拉动与耳或下巴的细绳,使各种动作与活人无异,面部具有表情,眼、耳、鼻活动自如。

  演出时配以与剧情合宜的道具、乐器、唱词。一个个木偶,在签子手高超娴熟的操纵下,显得栩栩如生,给人在视觉上感到酷似真人一般。其灵活程度达到能表演如穿衣解带、拂袖掸尘、吹火点蜡、吸烟喝荼、下腰叩首、吹拉弹唱、舞刀弄杖、踢腿空翻等动作。精美的造型,灵巧的动作,神奇的演技,优美的音乐伴奏,再加参演者配合的默契,确实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

  溯源木偶,它始于汉,兴于唐,盛行于宋,是专为当时统治者宫廷享乐的一种技艺。到了元代,由于经人直接表演的“人大戏”的兴起和盛行,被逐之宫廷之外,流落民间。尽管如此,民间的木偶艺人仍然常被官府召去专场表演,助兴取乐。明末,流传川北,再经川北艺人创新,形成今天的大木偶,使它的身高由一尺左右,增长至一米五以上(与现代人身材相似)。且演艺也融各家之长,造型、音乐与舞姿也不断提高,成为被世界公认的独具一格的奇特艺术。

  过去,在嘉陵镇、乡所流行的是过渡时期的小型木偶俗称“精木老壳”,木偶班走乡串户,与主人家一商定,无论是农家小院,或者是田边地角,均可随即演出。所以乡下人看木偶戏是非常方便的。特别是所演的节目由户主点单,大都适合乡里们兴味。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闹龙宫》、《宝莲灯》、《珍珠塔》、《白蛇传》、《幽王回宫》、《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甘露寺》、《五台会兄》等等,戏能表演木偶点蜡,吹火、抽烟、脱衣、折衣、眨眼、捋须、翻筋斗(翻跟斗)等特技。在演《火烧濮阳》时,将木偶人物的胡须烧成卷卷,形象逼真,还利用斗篷来遮、滚、抛、戴,把曹操兵败被火烧的狼狈形象演得活灵活现,给人以木偶无情似有情的感受。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后来,于邻县传来灯影(即皮影)。由于这两种乐艺一是在白天演出,一是在夜间演出,艺人们为谋生和赚钱,与其流动演出,不如取道轻便,演出内容尤其是唱腔均可一致,又不增加过多的人员,一班人将两艺并合研习,演出场次分开,又可以方便白天忙于田间,晚上才有空的农民观看,自然地融为一体了。

本文由'衡若溪'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