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科举制度文化常识30条(科举制度文化常识)

科举制度文化常识30条,科举制度文化常识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1.童生试:童生试也叫“童试”。

2、明、清两代以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

3、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厅、州)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4、每三年举行两次。

5、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

6、2.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

7、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8、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9、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10、中试的举人原则上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11、3.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12、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

13、明、清两代,考试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

14、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15、会试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16、因考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17、4.殿试: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进行策问,以定甲第。

18、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19、5.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20、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21、考中进士也有其他别称,如“披宫锦”“登科”“折桂”等。

22、6.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23、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者都叫进士。

24、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25、7.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者,被称为“连中三元”。

26、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获得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无几。

27、8.鼎甲:殿试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28、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29、9.举人:指被荐举之人。

30、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31、明、清两代,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亦称“大会状”“大春元”。

32、10.生员:封建科举制中,在太学等处学习的人统称“生员”。

33、唐代指在太学学习的监生,明、清时代指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取入府、县学的人,俗称“秀才”。

34、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35、11.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36、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37、太学、小学教学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38、12.太学: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39、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

40、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

41、13.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42、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43、14.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44、起源于战国,秦、汉时设置。

45、因其掌通古今,通达国体,以备咨询,为学术顾问的性质。

46、15.司业:古代学官名。

47、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48、16.学政:古代学官名。

49、“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50、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51、17.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52、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53、18.监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

54、具有此资格的人,就可以和秀才一样参加乡试。

55、取得资格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荫监,即由祖先的勋劳资历,按规定的制度取得;二是例监,即用捐纳的方式取得。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本文由'醉安姑娘'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