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新汉字是怎么产生的最原始的汉字又是怎么来的(汉字是怎么产生的)
您好,小编农农就为大家解答关于汉字是怎么产生的最原始的汉字又是怎么来的,汉字是怎么产生的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2、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3、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4、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5、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6、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7、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8、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9、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
10、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11、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
12、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13、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
14、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
15、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16、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
17、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
18、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19、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20、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
21、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
22、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23、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09 09:06 中国的汉字是很有趣的文字,从古代到现代,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4、这个变化过程很漫长,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大约经过了三千多年。
25、从“马”字的演变,你就可以知道汉字在各个时期的形体特点和变化过程了。
26、 ⑴甲骨文产生于商代,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27、 ⑵“金文”是是通行于周代的文字。
28、 ⑶篆书是通行于秦的文字。
29、 ⑷隶书,秦汉时使用的一种字体。
30、 ⑸楷书,魏晋一直通行到现在的常用字体。
31、 汉字注音方法有几种 在读书或看报时,我们常常会碰到不认识的字,只要借助于工具书,就可以找到它们的注音,从而读出字音。
32、可是人们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呢?一般说来,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譬况法,是具体描写某个字的发音情貌的方法。
33、例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34、注“旄”时说:“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35、” 二、读若法,也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不加以描写。
36、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注音全是读若法,例如“媪”,女老称也,读若奥。
37、 三、直音法,也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38、杨雄《方言》“所以刺船谓之篙”,“篙”,音高。
39、直音法注音有弊病,有的字很简单,却用很生僻的字来注音,反而不得其音。
40、另外还出现循环互注的现象。
41、 四、反切法,也就是用两个汉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音。
42、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韵母和声调相同。
43、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44、 五、拼音法,也就是用辅音和元音或声母和韵母,按照语言的语音结构规律拼合成一个个字音。
45、现代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用21个声母35个韵母可以拼出所有汉字的字音。
46、如“好,hao”,“阿,a”。
47、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采用的符号是拉丁字母。
48、在此之前,曾用注音字母来拼音,注音字母又叫注音符号,是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计有40个。
49、 汉字乃表意文字,为了准确描写读音,我们从注音方法的不断完善中可以看到,历代语文工作者历尽艰辛、勤于探索、追求完美的足迹。
50、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09 09:07 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有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
51、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这个汉字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52、 象形: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
53、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
54、 指事: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
55、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
56、 形声:此乃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
57、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
58、但形声字,也因古今语言音韵变迁,不少古代同类形声字在今天的官话已无共同音素了。
59、 会意:这个造字法,是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衍生出新的含意。
60、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
61、“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都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
62、 转注: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3、”,这怎么说呢?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
64、诗经的《大雅•棫朴》亦云:“周王寿考。
65、”。
66、苏轼的《屈原塔诗》也有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67、一语。
68、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别注意的是,后代的文字学家针对许慎的前述的定义也作了大量的解释。
69、其中包括“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三类,只是这三种说法有人认为不够全面,当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释说“转注”就是一个形体(字根)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
70、例如“帚和妇”与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71、 假借:这法简言之,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
72、一般来说,是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
73、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
74、闻,本意是用耳朵听东西的意思。
75、例如《大学·第七章》中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但后来被假借成嗅觉的动词(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错用)。
76、 总结以上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中两项,“组字法”也;后两项,“用字法”也。
77、这六个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
78、其所含汉字构成法则,是长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个人独创的。
本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会有所帮助。
本文由'谷梁千筠'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