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探访"方言之都"廿八都 汇聚141个姓氏13种方言

  在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有一个生活着的历史文化边镇,它就是作为军事要地而诞生的小镇——廿八都。记者了解到,作为第三届中国•江山毛氏文化旅游节重要活动之一的廿八都,竟有141种姓氏,流行方言13种,被专家和学者誉为“百姓古镇”、“方言王国”、“军事要地”。

  141种姓氏的由来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古镇,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仙霞岭山脉腹地,北距江山市区60公里,南至浦城县城45公里,西至广丰县城45公里,素有“枫溪锁钥”、“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醒”之称,古镇的居民来自四面八方,该镇总人口12868人,现有141种姓式,13种方言,被誉为“方言王国”,至今还保留着对山歌、跳民舞、跑旱船、闹花灯、剪花纸、牵木偶、踩高跷、滑石头等奇特的民间艺术,带几分古战场遗风,具有“异域”色彩,被专家称之为“文化飞地”。

  对于古镇廿八都的历史,记者找到了在廿八都古镇被人称为“活字典”的杨庆山老人,杨庆山今年已经是85岁的高龄了,解放前正牌师范毕业生,一辈子都在廿八都小学当老师。杨庆山基本没怎么走出过廿八都,醉心于廿八都文化的传承,当地人称他为“廿八都活字典”。

  当记者问到,为何一个万人的古镇却有如此多种类的文化汇聚在一起时。杨庆山回忆道,当时廿八都一带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在当初汉武帝怕乡民一旦造反不好收拾,将当地乡民都押往外地,一时成为“人迹所绝,车道不通”之地。

  1100多年前,黄巢挥戈南下,在浙、闽之间的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一条仙霞古道,从此四周关隘拱立、大山重围的廿八都成了历代屯兵扎营之所,兵家必争之地。

  “到清朝时,全国长期统一,加上四面关隘相守,很少受战乱影响,商业繁荣发达,鼎盛时每天有千根扁担经过廿八都在运货。”杨庆山说道,同时,很多的外来客商、杂夫,流落的败兵、退役官兵,这些人看到一个小小的古镇却如此的繁华,纷纷在此定居。“所以这里渐渐就成为百家以上姓氏聚居的古镇了。”

  记者获悉,在廿八都古镇中共有姜、杨、曹、祝等141种姓氏。

  小小古镇13种方言 全国罕见

  位于仙霞古道旁的廿八都,古时候为三省交界处的军事要地和商贸重镇,不仅汇集着来自各地的驻军,往来商贾也常在此驻足、定居。至今,不仅拥有141种姓氏,同时还拥有13种方言。在廿八都里住的老人大多数会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言。

  廿八都古镇宣传委员周汉泱告诉记者,在廿八都里大家都讲“官话”,不管是上百岁的老人还是三四岁的孩童都是说“官话”的。

  记者了解到,周汉泱所说的“官话”,又称廿八都官话,当地人称“正字”,俗称“廿八都腔”。是该镇几乎人人能说,村村通用的廿八都“普通话”。

  “官话”的由来是有典故的,周汉泱笑着说道,在顺治十一年(1654),清王朝建浙闽枫岭营,官兵千余人驻廿八都。当时驻军内部使用何种语言及如何与当地百姓交流,无从查考。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的《语言文字报》记载:清雍正皇帝认为,官员到异地任职,语言不通,上情难以下达,让人翻译,又容易出偏差,会误大事,于是在雍正六年(1728)九月九日开始,在宫廷中带头使用“官话”,并在全国推广。

  “当时廿八都驻有浙闽枫岭营,并设有枫岭营总府(三品游击衙门),自然在重点推广之列。”周汉泱告诉自己,这种朝廷下令推广的官话,在腔调繁杂的移民区,在军人占优势的环境中,必然起主导作用。“更何况当时廿八都人必须天天与南来北往的各色人打交道,

  惟有使用各方通行、全国统一的官话才能顺利的做事和攒钱。”

  记者了解到,廿八都古镇现有江山腔、浦城腔、广丰腔、洋田腔等共13种方言。而处于崇山峻岭之中的廿八都人,现在仍流行、使用着,雍正皇帝推广的清代官话。

  浙江省文化厅文化产业与科技处处长何蔚萍也多次到廿八都考察,她多方查找资料,得出了廿八都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地方”的结论。

  据悉,自2003年12月1日,江山市就成立了廿八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把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列入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整个工程项目计划分三期实施,总投资达2亿元,其中一期工程自2008年4月动工建设以来,至今已完成了“一口三线、七大节点和十三个陈列馆”以及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了游客北入口区和滨水、浔里古街、巷道三条游线,完成了游客中心区、文昌宫区、姜守全旧宅区、关帝庙区等七大重要节点的修缮和亮化绿化工程,布展了东岳宫、武官衙门、观音阁、文昌宫以及浔里老街等十三个景点。

本文由'虢春华'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