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天棚天沟外卷帘 一道被忽视的老北京四合院风景

  记述老北京四合院的书籍文章不少,而我想聊一聊的,是很少被提起的有关四合院的一些犄角旮旯。

  先说天棚,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临时性的。早年有经济能力的人家要是办红白喜事,聚会宴请,为招待上门的宾朋,事先请棚匠来,将长竹篙用竹篾捆扎搭框架,然后用十多厘米长的弯针,引麻线绳将竹帘缝在棚架子上。根据要求,有“官帽”、“裙包”或“全包”不等。可以应景挂帐子、条幅,供奉图画,或张灯结彩或庄严肃穆,不一而足。邻居大凤她爷爷去世时,虽然家境已贫,众亲友感其“早年参加过义和团,打过洋鬼子,为人豪爽,乐于助人”,大家帮衬还是搭了大棚,请了道场,祭奠活动搞了好几天。

  固定式的天棚比较少见,从外表上看,这种天棚好像几根大木柱朝向天空高举着一个硕大的托盘。木柱上纵横设有木梁,上面满铺木板,一般都高于周边房檐半米左右,以便通风透光。这多是住在四合院的商家、作坊为了需用而建,例如干果商为晾晒货品之用。我家右手隔两门的四合院就有这样的一座天棚,那是“瓜子儿李”家。

  再说天沟。有些四合院是紧挨着连建而成,东西厢房与邻院相靠的厢房后墙连成了一体。这两家后檐连成一体就必须解决雨水排泄的问题,通常砌成一条房顶上的流水沟,取名就叫“天沟”。一侧厢房有几间,这天沟就会有多长。儿时淘气,曾爬到天沟上去放风筝。赶上五一、国庆天安门放礼花,邻居大人小孩就相帮爬上天沟,能看到天安门礼花的全景,虽然孩童们欢呼雀跃,却可以不用太顾虑脚下的安全。

  还有渗井。早年老北京的市政设施不够健全,下水管道还不能通达很多院落,有时胡同外的地面经年累月人为地垫高,院子里的地面低于院外的地面,为处置生活废水、雨水,有的院落就建有渗井,倾水口建在西南角厕所的外面,俗称“地沟眼儿”。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有几年夏天下大雨,有时院子里的积水都没过了脚脖子,满院的积水量相当可观。如果大雨继续,积水就快要进屋啦,院内众邻居便都用脸盆、水桶开始往大门外淘水。可是雨停后只需半天时间,院内积水就不见了,您瞧这渗井多管用。

  老房子免不了有老鼠,各种捕鼠工具时间长了就不起什么作用了,一物降一物,大人们在各屋门的下门板上锯开一个或方或圆约十几厘米的洞口,如果是外屋门,还要在洞口上钉一块厚实的布帘,这样冬天可以挡风,夏天可以挡蚊蝇,而猫却可以不分白天黑夜去各屋巡视,这就是猫洞。

  很多中小型四合院并没有游廊,夏日太阳光直射室内,尤其是东厢房,午后太阳“毒晒”,屋里热得像蒸笼,所以有老话:“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于是有些人家就安装外卷帘,使用时拉动缆绳,卷帘即可上下收放,不仅有遮阳作用,如遇刮风下雨,放下卷帘亦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早先北京每年都会局部地区出现冰雹天气,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有一年八月初的一天中午,狂风暴雨裹挟着大如煤球的冰雹,路边树上的树叶全都砸落了。从军博到和平门一带,多数窗玻璃包括长安街上的很多大圆球灯都被砸碎了。第二天,政府便派人抢修被砸坏的窗玻璃,无论公房私宅,一律免费。当时,如果谁家安装了外卷帘,遭受的损失就会小多了。

本文由'阉茂小公主'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