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怎样落户老北京 用于贬损他人成独特功效
又是一年中秋将至,兔儿爷登场依然引人关注,可小小兔儿爷是怎么落户老北京的呢?为什么其貌不扬的兔子能成了爷?
据老北京地方传说,某年大疫,嫦娥派玉兔到人间施药,为感念其恩,故中秋节拜兔儿爷,但参照各地民间故事,此说不仅牵强,且大有抄袭附会之嫌。
其实,崇拜兔子之风自古就有,嫦娥奔月传说见于汉代,印度也有美女奔月说,奇妙的是,她们都带了一只兔子。先民崇拜兔子,于此可见一斑。因兔子生育能力极强,在多子多福的时代,古人希望将兔子的超能力转移到人的身上。
那么,兔子是怎么和月亮联系起来的呢?因为传说中兔子“望月而孕”,中秋节以月为主角,难免混入兔子崇拜。比如南方有不少兔子庙,仅为求子而设,与中秋节无关,只是到了北方,以其不雅驯,生殖崇拜的含义渐被淡化。
任何习俗都是历史记忆有选择地拼贴,这个拼贴或基于文化习惯,或基于现实功用。生殖崇拜不能明说了,但兔儿爷身上仍留有一些痕迹,比如拜兔儿爷都是夜半进行,且只能女眷祭拜。然而,随着生活日渐世俗化,小孩经常模仿大人礼拜,兔儿爷渐沦为玩具。到明代时,每到中秋,已是大街小巷处处叫卖兔儿爷。
有了市场,兔儿爷品种便不断丰富起来,为了人们的具体需要,兔儿爷也不得不改头换面,比如有“坐象兔儿爷”,象、祥同音,表示吉祥;有“坐虎兔儿爷”,虎为百兽王,表示事业发达;有“麒麟兔儿爷”,所谓麒麟吐书,表示学业进步;有“坐葫芦兔儿爷”,因葫芦与福禄同音。
最奇特的是,怕兔儿爷打光棍,又搞出个“兔奶奶”,古人以为不成家则生活不幸福,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据古籍记载,某地有伍子胥庙,天长日久,人们记不住庙的名字,附会为“五髭须”,即5个满脸是胡子的人。附近有个“杜拾遗庙”,拾遗是杜甫的官位,后人尊称他为杜拾遗,可乡民无知,误会为“杜十姨”,看到5个满脸是胡子的人没有婚配,就把“杜十姨”庙迁来,成就美满姻缘。前人善意虽有趣,只是结果颇荒唐。
虽然兔儿爷是“舶来品”,但在北京这块地逐渐扎下了根,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很多俏皮话即从此来,比如“兔儿爷的靠旗——单挑”,因它的靠旗只有一边;还有“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儿”,因为它是泥制的,很难保存到第二年;此外像“兔儿爷掏耳朵——崴泥”、“兔儿爷洗澡——瘫啦”、“兔儿爷打架——散摊子”、“兔儿爷拍胸口——没心没肺”,都是拿它是泥制的说事。在老北京,兔爷儿不仅可以用来摆设、祭拜,还有一项特别的功用——损人。
本文由'全浩然'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