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武林:侠客走仕途 政客吃江湖
民国的武林之所以令人神往,是因为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大背景中,传统尚未完全褪去,而新鲜事物却已在萌芽。在民国复杂的政治生态中,武林与仕途、习武之人与军人之间的关系难分难解。习武之人承担着维持社会秩序、沟通社会名流的作用。
国家不幸武家幸
清兵入关以后,清朝贵族忌惮中原民族尚武之人对于其政权的冲击,不断在民间剿杀武林人士和武术精神,武术的地位一落千丈,成为江湖杂耍。但到了民国时期,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大背景中,武术又重新获得地位,成了“国术”。
当时的各门各派都产生了一批影响后世的武术宗师,他们武德高尚,不仅自己练就一身武功,还创办了武术团体。
电影《一代宗师》编剧及武术顾问徐皓峰,在其解析中国‘武士道’的小说《武士会》里写道,当时中国设立的武士会,属于北洋政府民主的一部分并由其出资扶持,第一届会长是冯国璋。
但是可悲的是,中国的武士道精神,并未能因此而延续下来。1927年,原西北军将领张之江发起成立了“国术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个隶属政府的武术机构,官方色彩浓厚。1928年3月,国术研究所得到当时行政院的支持,改组为中央国术馆。国术馆的业务机构按照拳种门派分为少林门和武当门。太极拳、八卦掌和形意拳属于武当门,而其他拳种皆入少林门。国术馆是有正式的国家编制,各个省都有。
从武林到政界
民国年间,政府要人和社会名流提倡武术。不仅孙中山等人提倡武术,还有很多名人直接参与到习武中去。这就使得原来仅限于乡土社会的武术活动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就与以习武为特征的会党——天地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精武体育会成立10周年之际,孙中山欣然为该会的《精武本纪》作“序”,并且还亲自题写了“尚武精神”4个字。
很多人不知道,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就到南京的明孝陵祭奠朱元璋。当时,孙中山的革命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反清复明帮会的支持,尤其是洪门,因此当时孙中山的祭奠仪式非常郑重、盛大。
从第一次内战时期开始,习武之人纷纷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西北军从冯玉祥以下,将领均以武术闻名。其中,赵登禹籍贯山东菏泽,时任29军132师师长,陆军中将衔,少年时即武术精湛。山东军阀中的李景林是武术名家,后任国术馆副馆长。袁世凯嫡系北洋军阀冯国璋、段祺瑞不仅本人习武,其部属之中以武术见长者更是多不胜数。
在天津,韩慕侠的名声直追霍元甲。不仅如此,他还有一段任谁听了都会眼珠放亮的奇特经历,那就是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跟韩慕侠学过拳。
1916年前后,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投身革命事业。为了强身健体,他拜名扬京津的拳师韩慕侠为师,学拳练武。周恩来在学习之余,常穿一件大褂,去韩慕侠家里学拳练武,不厌其烦地练习“站桩”“三体式”等基本动作。每次都要练到掌握要领、动作规范,才肯去休息。因为学拳,周恩来与韩慕侠建立了诚挚的友谊。周恩来曾提笔为韩慕侠的武馆写下了“韩九师堂”4个字。
叶剑英在云南讲武堂时也以剑术击败日本剑师。而各个习武的将军都是悍将,许世友用的是正宗少林功夫,内战时作战极猛,手持大刀冲锋在前,与陈再道并称四方面军“双虎”。由此可见,中国近代革命进程中始终都有武术的影子,习武之人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一些武林中人既在江湖闯荡,也在仕途行走。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孙禄堂,曾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武宣官,即保镖队长,负责徐世昌和段祺瑞的人身安全。他在古稀之年,一举击败日本5名搏击高手的联合挑战。形意拳高手尚云祥,为清政府大总管李莲英护过院。 或许,江湖与庙堂走着走着就在一起了。
本文由'范姜永思'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