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迪克 马车上的伊犁风情
走在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除了可以听见马达的轰鸣声和汽车的喇叭声外,我们还可以听见清脆的铃铛声,这声音来自伊犁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哈迪克。提起哈迪克,就不得不说那让伊犁人倍感亲切的“六根棍”。
究竟何为“六根棍”呢?对于老伊犁人来说,“六根棍”这个名字是很亲切和熟悉的。1991年,王蒙再次来到伊犁,一下飞机,他感到的是伊犁的宁静与清新。他说,伊犁的悠然安适和她透明的秋天都没有变。他在散文《又见伊犁》中写道:“就连新增加的‘六根棍’马车,我与其说是新添,不如说是恢复。”
为什么会说是“恢复”呢?因为“六根棍”这种交通工具很早就出现在伊犁了,是一种四轮马车,其车身短窄而轻便,主要用于载人,一般可以坐7人左右,是一种很实用的交通工具。由于它的车厢是由六根圆木棍并排架起,因而得名“六根棍”。后来,由于伊宁市道路规划,路面硬化,而马蹄对水泥路面会有损害,再加上伊宁市城市车辆的增多,马车就被禁止在公路上行驶了。所以在伊宁市街道上是看不到马车的,只有在郊区或是乡村才能偶尔见到马车。近几年,随着伊宁市旅游业的发展,来伊宁市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伊宁市的“六根棍”受到了很多游客的青睐。在旅游区内,游客对马车的喜爱远远超过了其他代步工具。所以,现在来伊宁市旅游,马车是一项很吸引眼球的旅游项目。
郭从远在散文《远近都是她》中写道:“那清脆的‘马的’声声响,是在告诉远方的客人这古老的‘六根棍’马车在当代旅游中又有了青春的活力。”的确,当我们走进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时,停在路边那一辆辆漂亮的哈迪克一定会吸引你的目光。当你走近哈迪克时,你会发现,赶车的维吾尔族大爷的装扮很有民族特色,标志性的大胡子,戴着维吾尔族特色小帽,手里还握着漂亮的马鞭。他还会很幽默地邀请你乘坐马车:“朋友,哈迪克坐一下子嘛!”这时的你也许就糊涂了,慕“六根棍”之名而来,见到的却是哈迪克。哈迪克究竟又是什么?
其实,哈迪克就是“六根棍”的升级版,汉语意思是“马车”。将原有的“六根棍”上铺上好看的花毯,再给马车加上雕刻得很有异域风情的棚子,挂上艾德莱斯绸,就连那拉车的马儿也戴上了红丝绸。这样,原先简陋的“六根棍”就显得非常漂亮,整辆马车看起来既优雅又有民族风格,维吾尔族群众亲切地将它称作“哈迪克”。现在很多人又给哈迪克起了一个时尚的名字——“马的”。
坐在哈迪克上,究竟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曾彬在《哈迪克上的小梦》一文中写道:“穿行城市无数,从来没想到在中国西北的一个边陲小城,大脑会被哈迪克带入一个中世纪中亚异域的一座迷城。”坐在哈迪克上,马蹄哒哒,铃声清脆。马车走过的地方有很多维吾尔族别致的小院子。你还可以听见赶马车的车夫独特的吆喝声。你也会发现,他们手中漂亮的马鞭很少会落在马儿身上,即使落下了,也是很轻的,马车的主人们会很爱护自己的马儿。“马的”最可爱的地方是,拉车的马儿会自己过马路,甚至会礼让路人。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车上的游客总会发出一阵笑声。
在伊宁市乘坐哈迪克,走在种满花草的小路上,你绝不会有在伦敦街头坐马车的感觉。你不会被绅士的规矩套住,你会和同车的人一起仰天大笑,就像新疆人大碗喝酒那样豪放一次。车夫会用并不流利但非常有意思的汉语给你介绍伊宁市,他甚至会和你开玩笑。郭从远就说过:“赶马车的维吾尔族车夫幽默的笑话至今令我难忘。”这就是伊犁有情、有味、有感觉的哈迪克。
本文由'一条小昌勋'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