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蛋家 岭南水乡的符号

  蛋家是广东、广西和福建一带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的统称。清初学者屈大均在他的《广东新语》一书中解释说:“诸蛋以艇为家,是曰蛋家。”而根据传统的说法,蛋民所乘的艇像一只鸡蛋对半剖开,上盖以篷,故名“蛋蜓”;主人以艇为家,所以叫作“蛋家”。

  蛋家渔港

  疍民的生存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南方聚居的民族,商以前为苗、黎族,春秋以后为越族、百越族,岭南称南越族。据此,当年茅岗村民应是南越族的一支。也有专家认为,高要水上居民的旧址,属于一种原始居住文化和别具特色的岭南土著文化,居住在此地的先民,便是“蛋家人”的始祖。蛋家祖祖辈辈浮家泛宅,以水为伴,以舟为家,以渔为业。如今,他们的后代不再继承祖辈的祖业,最后的一批蛋家人没落。找寻他们,不仅为了记录下疍民生存的样本,也为了保留岭南水乡文化一份残存的记忆。在广东南海,北江河畔的平洲北区村,六十多岁的谭大爷站在风中飘摇的扁舟上,“我们这一批人已经成了最后的蛋家,不会有人接过我们手中的桨了。”数百支渔船整齐地排列在小桥的两侧,停泊在一湾五千平方米大小的避风塘内。大闸门将避风塘和北江分隔开,白天渔船就在避风塘内修整,傍晚时分渔民们驾船从闸门出北江捕鱼,在满天星斗之下辛勤劳作,东方泛白时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避风塘。蛋家的渔船体积虽小却很有齐全,捕鱼的器具、厨房的生活用具、木板上的草席和被褥、衣物用品等等,不甘寂寞的疍家人甚至还在船内养鸡和狗。蛋家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水上的人。在南海的一个渔村里,现在仍有三百人摇着百余条船生活在水上,他们大多是夫妻,年龄在四十岁以上,孩子已经上岸了。蛋家长期与风浪搏斗,险恶的生存环境和独特的谋生手段,使得他们在服饰、饮食、性格、婚俗、宗教等方面都自成一体,有学者称之为“蛋家文化”。“男女自由嫁娶,男人一般在船尾放一盆草,女人放一盆花,以招致媒妁,夫妻多半都为蛋家,也有部分女人嫁到了岸上。”村里的老人邓老伯回忆自己小的时候所见,那时候都是水上迎亲,‘咸水歌’是蛋家一绝。“天马河水波连波,万千小鸟多又多。百年古榕舞婆娑,好听的古仔一箩箩……”蛋家女人的每句歌词差不多都是同一个音调,朗朗上口。“离不开船,离不开水,这就是蛋家人的命”,有蛋家这样比喻,“有的老人家搬进儿子的楼房,可吃、喝、拉、撒都不适应,只能再搬到船上来,这下子才踏实了。”自称蛇种蛇的意象,在中国的南方更加重要。福建省简称“闽”,《说文解字》对“闽”的解释便以蛇的图腾为依据说:“东南越,它(蛇)种,从虫、门声。”。所谓“蛇种”,意谓闽越人以蛇为先祖,反映他们对蛇的图腾崇拜。在相当长时期内,这种崇拜一直存在于闽越族的后裔中。如闽侯蛋家人,直至清末仍“自称蛇种”,并不讳言。他们在宫庙中画塑蛇的形象,定时祭祀。在船舶上放一条蛇,名叫“木龙”,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见蛇离船而去,则以为不祥之兆。清代,福州一带蛋家妇女,发髻上多插着昂首状蛇形银簪,其寓意亦为不忘始祖。

本文由'澄跃'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