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的巴扎
巴扎,指的是集市,传说源于波斯语。南疆的巴扎,很有其独特的风味,对于我们外人来说,只是图个新鲜。对于维族兄弟姐妹来说,却是意味深长的集会,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据说,在元代始,巴扎作为“集市”的代名词,已在南疆风行。集市不仅是买卖购物者锱铢可较的平台,是商品荟萃、人流汇集的场所,也是人们心与心沟通交流的天地。巴扎文化是南疆引以为豪的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
巴扎的味道,我首先是在车水马龙的路口嗅到的。在314国道上,每个集镇都无一例外地将巴扎设置在路旁。车辆在这里不得不放慢速度,心思也会被喧闹的巴扎牵引住。摊位一字排开,商品堆砌得琳琅满目,牵着羊或驾着骡车和驴车的人们,脸上都带着笑意,与深深的皱纹一样,静静地开放。打开车窗,眼前尽是戴着四楞花帽的男人,披着花巾的妇女,银髯飘飘的老者,还有那些个小不点似的孩童们,都构成了巴扎的一道道风景,让巴扎蒸腾起一种熟稔而又亲切的气息,爱好生活的人们,都是在平凡而又风俗的地方,寻找生活的真谛,感受生活的充实。
有位俄国人说过:巴扎就是一个俱乐部。我要说,这是一个所有人士俱欢颜的俱乐部。不管是富裕还是贫穷,无论是健康抑或残疾,这里是百姓们自由的天堂,可以随心所欲地购物,也可以促膝谈心交往,甚或倚坐在街沿树旁,愣怔出神也无伤大雅。在城镇和乡村,巴扎处处可见,大小不等,功能不一,设施相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人永远是这里的主角,而物品的丰盛,正是人气凝聚的外在推力。
我到过喀什市内的大巴扎。偌大的建筑内,高大宽敞,屋顶透气透亮的设计,让大巴扎阳光充沛,空气清新。摆摊主人相当淳朴,不会纠缠客人,强行推销,也不会当客人是“葱头”,砍上一刀。他们将浓郁风情的维族商品尽情展示,似乎并不焦虑今天客人来了多少。商品确实是诱人的,吃穿用和收藏的应有尽有。民族乐器、土陶、毡毯、羊毛制品之类,将维族手工艺的绚丽,缤纷地展现出来。各类干果,包括红枣、核桃、巴旦姆、杏子、无花果、石榴、阿月浑子(开心果)、葡萄等,也十分诱人。它们品种多样,大多是南疆当地的土特产,也有从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引进的。设摊的人见我们靠近,就盛情邀请品尝,我们把各类干果吃了个遍,自感肚腹也沉沉的了。他们也不催促甚至带点强迫性地让你掏钱购货,但他们的热情会让捂着钱包的客人羞惭万分。
有的巴扎还有批发市场的功能。我在巴楚考察时,专程到城南的一个巴扎去看了看。上万亩地,搭了好多简易的棚子,在这里,南疆之地,包括周边国家的诸多瓜果蔬菜都可批发零售,摊在地上也自成一种气势。骑着电动车来购物的老人比比皆是。也看见几个维族老兄在销售红辣椒,或许是门庭冷落,加之天气寒冷。他们在边上点燃了一团篝火,悠哉优哉地在取暖。这样的画面,颇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我真想也凑上去小坐一会儿,不仅为了借一点热量,更是想与这些老人们攀谈一会儿。很遗憾,因言语不通,他们听不懂汉语,我又不会维语,只得作罢。
每当车经巴扎时,我也总为那些无视交通的兄弟姐妹惊出一身冷汗,他们仿佛从未耳闻路口即虎口,在马路上旁若无“车”,兴高采烈地交流着。三五一群,也有两人相偕的,但情侣亲昵地并肩同行,却在巴扎未曾见过。车子从他们身旁擦过,他们才露出惊恐的神色来,和我们的惊吓相互映衬,让我们在一瞬间有了眼神的交流。更有一些小不点的孩童们,一点也不畏惧车辆的危险,独自闲逛着,有的还想用手碰一碰正在快驰的车辆,让我们提心吊胆,但却没见大人们因此大呼小叫。有人笑言,维族人家孩子多,哪像大城市的独生子女那么娇惯。
在巴扎里游逛,很轻松,也有一种久违的心旌摇荡的感觉。
本文由'海梓轩'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