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人文教育不能盲目依靠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引入课堂?
一位曾任教多年的中学教师在他编写的《人文素养读本》中开门见山的问:什么是当代学生最缺乏 的?。他的回答同样令人惊心动魄: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与技术,但他们却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在我们的 教育下,很有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
有知识没文化,这就是人们对当下人才教育的普遍感慨。或正因为此,直指人文素养与人格教育的传统文化教程,正意在寻找另一条教育之路。
近日,国内唯一传统文化教程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北京正式 发行。该套教材不仅将《论语》、《孙子》、《道德经》等经典文献全文选入,还将京剧、茶文化等纳入其中。课题组希望通过国学教育达到四个目标:良好的行为 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为区别于语文课,该课程不要求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希望进行最基本的人的教育。
抛开分数至上,没有标准答案,新的传统文化教程不是要去传授纯粹的国学知识,使学生成为知识 与技能上的巨人,而是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沉淀,传递一种人格的力量,回到最基本的人的教育。这在人格教育缺乏、社会道德滑坡问题凸显的当 下,不仅必要,也是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应该看到,当下的教育积弊,已经不仅是学生和老师都沦为分数的囚徒那么简单。教育过分注 重知识的功能与技巧作用,却忽视了知识应该传递给学生的道德与情操的力量。如此教育的结果,诚如北大教授钱理群所说:我们的教育正在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己主 义者。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精神却没有扬起来,人们陷入物质主义、实利主义、消费主义、犬儒主义的泥淖,最终酿成了精神与文化的危机。前段时间出现的幼师 虐童案,就让公众痛感当下人文教育缺失,物质与功利主义盛行,对整个社会心理造成了巨大伤害。
精神与文化的危机,需要合格的教育去救赎。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先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这是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过的话。而要唤醒这种力量,教育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传播文化、打造人文、塑造人格,回到人的教育。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诸如《论语》、《孙子》等经典文献,京剧、茶道等民族传统,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回到人本身的文化。他们不仅是古代思想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更在很多时候以经典文化的魅力,传递着传统行为规范、道德操守、审美情趣的力量。
国学教育当然不是纯粹的道德教育课,但人文素养与完善人格的培养,原本也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 过程。任何时代,人格的教育与塑造都不可或缺。一百多年前,我们摈弃旧习,吸纳西方文化,也是期望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完善我们这个民族的人 格。回到今天,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儒家思想的核心,又何尝不是传统社会人立足于社会的根基?
丢掉的优良传统,应该重新找回来。而这次的新传统文化教程,其实就是要学生从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感知道德良知的厚重、传统文化的力量、生活文化的情趣,有了这些,才可能成就一个完整的人。期待,这项课程能够真正突破应试的禁锢,完成人的教育。
本文由'天山合乐'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