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易国祥:高考重于孝亲是教育之痛

  沈伟豪在高考后得知父亲已离世痛哭浙江考生沈伟豪在家长和学校近千人的掩护下,终于完成了高考,却永远失去了在父亲去世时刻孝亲的机会。我们无法不为扯谎者对考生细致入微的呵护而感动。在当前语境下,处在与沈伟豪直接相关的旁观位置,很多人可能会作出相同的选择。即使征询考生本人的意见,他很有可能会强忍悲痛参加考试,因为他会觉得这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高考重于孝亲,几乎成了当今社会的共识,而这正是现行教育的可悲。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承载着父母和四位老人的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仍然是底层孩子最美的梦想;十年寒窗有没有收获,关乎家庭荣辱,还关乎学校的成败,如此价值压力,足以构成高考重于孝亲的理由。如果考生作出另外的选择,也许不会这么感动,却符合人性道德。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正是这样,不要说读书,哪怕是当官,也要以孝亲为重。宋代张昌寿在朝做官,得知失散50年生母的线索后,弃官四方寻找,终于在陕州遇到已经七十多岁的生母。古人说唯有读书高,殊不知,这读书主要是学仁义道德,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小心谨慎,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学有余力,而后学文,这文在古代指六艺等学问,相当于现在的理工科艺等知识。不必怪沈伟豪七十多岁的爷爷,不必怪学校老师和校长,不必怪考生母亲来圆谎,更不必怪湖北考生刘一芃的母亲在天堂给儿子写信。当我们还无法校正已经走偏的教育理念时,这样的事还会发生。因为大家都以为这就是爱。有如此爱的教育,社会上就有人为了所谓事业而不侍候病榻上的亲人,不奔丧,却引以为荣;也有人为了私利不顾人伦,不计成本。一场考试,家长和学校让孩子付出孝亲的代价,人性被泯灭,这样的教育大有反省的必要。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亲何时重于高考,教育必将重现希望。

本文由'受昊'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