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生产习俗
渔业生产
渔民建造新船,必先择日看时,然后在船坞上安放龙骨(即渔船的中心骨架),并用妇女头上戴的银制高鬃,插上金花红绫,放在龙骨处,名谓“压槽母”。候墨绳打毕,才将其收回家,意谓可获“头棕”(高产的意思)。新建的大渔船,船眼中要装两个龙银,小船的船眼中,要装印有龙纹的银毫,或者用印有龙纹的铜币,意为渔船出海,船眼见钱,会满载而归。
以前,渔民出海捕鱼时,头上包扎头巾,身穿茨莨衫。茨莨衫是由白布制成,右侧开襟,缀上用布打的扣子,染上茨汁或柴汁,这种衣服耐浸、透汗、易洗、快干,下海时不会被网绳缠住,既经济又实用。
农业生产
以前,每年早造,农民要在正月初四之后择吉日浸种,并要把种子放灶台上,认为灶王爷是管理一家人吃喝之神,能确保种子的质量。实际上种子放在灶台上,因生火关系,具有保温催芽作用。
盐业生产
盐业生产的丰歉同天气的晴雨关系极为密切。因此,盐工很注意观察天气的变化,并自制白、红、黄、黑、青旗子,每天插于盐田埕头,预告当天天气情况。旧时资方限定每月发给盐工1担食盐(不论畚箕大小)的报酬。因此,为了多获点利,盐工劳动时使用了特制加大的畚箕,每担容量约120公斤。
本文由'代蓝少女'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