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婚丧之俗重礼仪

  在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中,除大量的岁时风俗外,还有婚丧风俗. 武夷山的旧婚嫁礼俗,一般有下列程序:说媒、相亲、换贴(交换生辰八字)送聘、过门、回门。其中“换帖”很微妙,互换庚贴后,庚贴要放置祖先香位前七天,点燃香烛,不让停熄。如果烛尽香残或杯盘破损,出生年月又有些抵触,这起婚事就要告吹。若成,男家凭媒以聘书、礼物送上女家,叫做“插记”。

  在这些繁琐的婚俗中,最精彩的节目是“送嫁”和“迎娶”。农历三、六、九被人们视为吉日。女家的大厅正中摆上一张桌子,上边点燃一对大红蜡烛,新娘坐在桌子的中间,她的脚下放着一个竹制的萝,上面盛着五种果子和新娘的新鞋。新娘坐上后,她的脚就不能踏在地上,此时,就由村子里最有福气的老人为新娘剃刀修脸。叫做开脸。而后用草纸给新娘细细地擦过再行化妆。这此仪式结束后,就盛上三碗蛋汤,新娘喝上一口后,就分给周围的小孩喝。待选定的吉时一到,新娘的父亲就站在新娘身后,双手捧上燃烧着的一对红烛举过头顶,以示大吉大利,全家平安,来年丰收。待新娘的娘舅抱起新娘出大门,新娘就要一直哭到上轿。新娘以旧鞋上轿,坐定后脱鞋交弟侄兜回,谓之“反鞋”,有些地方还有抱新娘从轿顶下去的,叫“天上落”,意在不带走娘家的泥土 花轿在新郎家门前停下后,轿前由两个人抬一长条桌,上置一鸡一尺,厨官居中,边走边敲边唱:“福禧”、“一对蜡烛照旺旺,看见新娘与新郎,今年吃了交杯酒,明年生个状元郎”。其间也有和抬桌人戏谑之词:“一对蜡烛亮堂堂,两只乌龟站两旁”。 牵婚姆扶出新娘,进入新娘家门后,步入中堂,凡经过门框庭柱,都要唱诗,多至十数首。当天新郎要理发、沐浴。站在新娘的左首,于是举行结婚仪式,夫妻双双拜天地,拜父母,新娘新郎互拜 拜堂后,新郎新娘步入洞房。进房后,新人并坐床沿,吃交杯酒。这时男方家族中年高有福寿的人要“撒果子”,其中有花生、瓜子、枣子、糖果等意即早生贵子,生活甜蜜。撒果时,前来“闹房”的青年男女及孩童边捡边叫互相逗趣,十分热闹。

  新婚之夜盛行闹房。宾客聚集在洞房里向新婚夫妇出难题,如“钓鱼”、“磕瓜子”、“探柏”、“合奏”、“山歌对答”,等等,花样繁多。闹房除以新郎新娘为主角外,还有以喜娘、厨官为对象的,总之,闹房不分老少。就在这宾主狂欢之际,好事者乘机将洞房物品如枕头、镜台、衣帽等偷走,以解答难题相要挟;新婚三日入厨,洗米、捞饭、切葱叶、猪肝、扫地,即“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之意。晌午,新郎要陪新娘拜见岳父岳母,午宴后返回,叫“翻马”,即回门。回门之后,婚嫁之期就算正式结束。 古时婚嫁之俗的确称得上“繁文褥节”了,而丧葬之俗,也颇繁琐。仅从商代的“架壑船棺”来看,先民们选择“船”作葬具,并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把船棺吊上悬崖绝壁的洞穴里进行安葬,可见对死者是何等的孝敬!也反映了那时的丧葬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宋代崇安设县后,本地丧葬之俗一般有下列过程:哭死、移床(人死后把尸体放置堂厅“经床”上)、烧席、报丧、戴孝、盛殓、守灵哭灵、送山。死者移床、盛殓、送山时,亲属都要大哭,特别是女眷。哭丧时,除了一般呼天抢地的哭喊外,还夹杂一些程式化的哭歌。殡葬日,大族有设宴百数十桌,死者如果是高寿,吊者将大米饭带回给孩子吃,叫“孝饭”,也有叫“尻健饭”,据说吃了会健康长寿。棺上有装饰物的叫“装大轿 盛殓一俗,也有讲究。死者入棺前,先要为其沐身更衣,梳头整容,着鞋。上盖前,亲属须最后睹死者一面,并放声大哭,也即举行向遗体告别的仪式。钉盖时,哭声更响。出葬时,亲友列队送往坟地

本文由'操元芹'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