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鼓舞
跳鼓舞在泉州的流传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泉州农村每年常有谒祖、贺寿、佛诞、庙会、祈雨等宗教信奉活动,在迎神赛会的化装游行队伍中,就有跳鼓舞这个独具特色的阵头参加。较有代表性的有泉州地区的《跳鼓舞》、南安丰州的《丰州跳鼓》、南安诗山的《凤坡跳鼓》、晋江的《跳鼓》等。
泉州城区的《跳鼓舞》渊源来自《水浒传》中的故事编成的舞蹈片断。它表现的是梁山伯好汉化装成杂耍戏班,以卖艺为幌子、伺机混进城门,去劫法场、救卢俊义的这段情节。鲁智深持木鱼、顾大嫂持铜钲、孙二娘持扁鼓、阮小二持鼓棰、时迁持双铃、燕青持小钹六人,八人者则多加石秀持草锣,扈三娘持“四块”(南音竹板),表演的形式是由举鼓者先出场并引出手拿两根鼓棰的敲鼓人及众人,以持扁鼓和鼓棰的双人对舞为中心,其余6人时分时合,围绕扁鼓配合舞蹈。扁鼓的形状宽8寸,厚2寸,中间穿一小棍(即鼓两边带小把),用中指拨动扁鼓使转动起来。正因这一旋动的扁鼓在舞蹈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所以有人也将其独立起来,称为《璇鼓舞》。敲鼓的则跟着拿鼓的跳,整支队伍和着曲调表演,他们各执道具、脚跳手击,腰转体旋,屈腰踢腿,动作轻快、跳跃自如、逗趣欢乐、还时快时慢,时跃时击,配合默契。
《跳鼓舞》的特色是以鼓为主,表演时,持扁鼓和鼓棰的演员必须有较高的舞蹈技巧。鼓的花样表演形式也很别致,持鼓者有“捧鼓”、“举鼓”、 “转鼓”、“左右边鼓”、“躺身接鼓”、“劈腿亮鼓”等,技巧高超;打鼓者有“软鼓”、“硬鼓”、“单鼓”、“慢鼓”、“紧鼓”等;技艺超群者还可做“空翻击鼓”、“璇身轮鼓”、“金鸡独立点鼓”、“奄鸡行捻鼓”等,鼓手表演刚健不流粗野、跳跃不显造作;其他演员:和尚持木鱼的有“一敲、二拍、三响、四翻身”;持“四块”的有“双历板”、“上下板”、“转板”等对斗、对舞,潇洒奔放;持双铃和拍板演员舞蹈动作柔美、轻盈;彩旦的动作有花扇、转扇、拍扇、端扇,幽默诙谐,生动洒脱;脚步动作主要有“七步翻转”、“泼脚慢步”、“磨脚移步”、“魁星踢斗”、“铁拐灵额”、“洞宾背剑”等。跳鼓舞汇颇多变化,亦可自由发挥,还可随着舞蹈环境和情绪的不同变化,动作十分丰富,变化无穷,花样百出,表演时滑稽怪相,挤眉弄眼,抖肩扭腰,引人发笑,艺术造型优美。
伴奏使用打击乐和南音音乐。在清脆悦耳的各种击乐音响的动人旋律中边跳边舞,击乐戏弄。鼓乐节奏明朗,“才才——七才——七才——匡”,分有快速、中板、慢板。整个舞蹈在清脆悦耳的各种击乐音响、悠扬婉转的动人旋律中进行。
举凡“割香”、“迎神”、“乞火”、“谒祖”的大型队列中,以及喜庆节日的“化妆游行”等群众性游艺,乃至送葬出殡仪式,均有《跳鼓舞》作为独具特色的阵头参加,为整个行列增加一项别具风格的游艺形式。泉州城区《跳鼓舞》20世纪50年代曾整理创新,参加全国民族民间舞蹈会演。文革停演,现已少有人能跳。
本文由'度秀慧'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