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应向传统和民俗寻根
“‘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原本准备送一些更有文化特色的礼物给女朋友,可真找不出送什么!”一朋友说他是复兴“七夕”的坚决支持者,但连续三年“七夕”都是送玫瑰看电影,感觉跟情人节差不多,觉得没啥意义。
洋“情人节”来临时,吃巧克力,送红玫瑰,珠宝衣服鞋子,看电影K歌全都应景。七夕节该找什么应景呢?以上种种花样,别扭不说,总像在借人东西用,很不顺手。人们觉得“七夕”气氛清淡,也无非是跟“2·14”相比。
七夕作为首批传统节日,因为应了个情字,按理说有受欢迎的基础。可为什么不火呢?据最能体现节日氛围的商场业内人士介绍,“情人节”的拥护者和主要消费群体多半是年轻人,看重时尚、新鲜。“七夕”传统意味比较重,很少有人赋予其时尚内涵,因此年轻人不太“感冒”。“七夕”缺乏明显的标识性物品,大家不容易找点造气氛。此外,“七夕”按农历计算,年年都在变日期,不容易记。
试问,现在还有几人记得乞巧、杀鸡、躲在南瓜棚下听牛郎织女悄悄话这些民间习俗。充满田园风情的“七夕”若只借了西化节日的形,再华丽也有形无神。其实,七夕的复苏迹象也表达了现代人这种回归式的内心需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如此富有情调、文化厚重的七夕,何不在传统和民俗里去寻找些自己的标志元素呢?
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因子、浪漫情调以及独具特色的厚重成分,让民族文化成为更多国人和孩子的文化呼吸,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本文由'赫连雨安'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