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汉锣

  汉锣,言指武汉地区生产的铜响器。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汉锣,其内涵外延扩展到了锣、钹、钗、钟诸种铜响器,与苏锣、秦锣、京锣一起,称为我国“四大名锣”。今天的汉锣,不仅能配合中国武戏文唱,也能为西方交响乐和爵士乐配音,成为誉满中外的名牌产品,行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百余年的汉锣制造史并不长,但它背后那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却让我们一咏三叹。早在青铜时代,青铜的礼器、乐器和兵器,已成为奴隶主阶级的象征。青铜礼、乐器或用于豪门贵族的乐律祭礼,是所谓“礼非乐不履”;或用于统治集团的征伐,“鸣金收兵”,节止军行。楚国的青铜器新颖、精巧、奇异,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独树一帜,居各国之领先行列。除了受商与西周以来的传统束缚较小这一原因之外,大治铜绿山古铜矿为楚国青铜器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大治县志》记载铜绿山是“古出铜之所”,据说“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

  楚地灵秀的山水赋予了楚人飘逸的想象,水乡泽国的土壤蕴育了流动的音乐,富有浪漫情趣的楚人,酷爱音乐和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青铜乐器被楚人更多地用于民间喜庆活动。从屈原《九歌》诸篇中,不难想见当时楚地丰富多彩的歌舞艺术和八音齐奏的热烈场面。1978年,湖北省随州擂鼓墩发掘出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青铜乐器,64件编钟和1件大钟,音域宽广,悠扬清越,是中国古代青铜乐器制作的辉煌代表。

  承载着丰厚历史积淀的汉锣,沐浴着巫风楚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自有一套熔炼、制片、成型、淬火、校音、车刮、定音的工序,运用“旋转锻打,横向走锤”的技法,锻出的锣片圆、平、正、上劲,锤迹排列有序,分布均匀,呈鱼鳞状;套出的钹,顶正头圆,大小一致。打击场景极富色彩性和节奏性,是楚地民间“插秧锣鼓”等民俗活动的必备乐器之一。

本文由'秋涵柔'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