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曲艺-单弦
单弦,清乾隆年间起源于北京,因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东北各地。
单弦为联曲体,早期常在岔曲头和岔曲尾之间夹以数唱和若干曲牌,现通常结构为岔曲头和若干曲牌。早期单弦演员来自北京。建国前,三大流派的创始人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常年活跃在天津的曲艺舞台上。
40年代,天津单弦演员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唱艺术。
本文由'刚春少爷'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
相关推荐
-
北京钟楼的传说“古钟之王”与“铸
钟楼,北京,大腿,华严,北京钟楼的传说:“古钟之王”与“铸钟娘娘”在北京钟楼顶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钟声浑厚有力,洪亮绵长,方圆数里都能听到,堪称“古钟之王”。如此巨大的铜钟是如何铸造的呢?传说钟楼原有一口铁钟,但声音不够洪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来铸钟。可是3年过去,铜钟仍然没能铸好。皇帝发怒了,斩了监铸的太监,并限令80天内铸好大钟,否则就把全体工匠处斩。负责铸钟的师傅名叫华严,是当时有名的铜匠。为了铸造这口大钟,他是茶饭不...
2023-05-07 15:23:17 -
澳门结婚风俗大观
内地,流行,中国,渔村,在澳门的居民中,华人占97%,外籍人士占3%。华人中除了土生土长的当地居民外,来自内地各地区的居民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在外籍人士中,除葡萄牙人外,还有许多其他外籍人士。这种复杂的人口构成使澳门的婚俗呈现多样化。早些年,澳门的华人不论贫富,新郎要在结婚前夕举行“上头”仪式。在迎亲那天,男方家一般要按照择定的良辰准时起轿,到女方家去迎接新娘。新娘当天身穿鲜艳的中国传统婚服,等待迎亲花轿的到来。花轿返抵男家后,只有当...
2023-05-07 14:46:39 -
英国人的饮茶风俗
茶汤,中国,流行,正规,自从200多年前茶叶从中国(后又从印度)传入英国之后,饮茶一直被英国人看作是一种悠闲和舒达的享受。最早运送茶叶到英国的那种快速高桅帆船便叫作“茶叶飞剪”号。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英国家庭最习惯的欢迎客人的话也是:“我把茶壶坐上吧,你一定得喝一杯茶”。茶叶刚传到英国的时候,价格很昂贵,只有富人才喝得起。后来随着包装和运输的改善,到本世纪初,饮茶已成为人们...
2023-05-07 14:33:20 -
运城婚俗-抹黑与抹红
烟熏,锅底,进口,流行,抹黑与抹红在运城地区的运城市、永济县、芮城县等地,流行着一种奇特的风俗,那就是儿子结婚时,要给父母抹红和抹黑。在儿子生下小孩以后,也要给小孩的爷爷、奶奶抹红或者抹黑。这种抹红或者抹黑,带有一种喜庆色彩。一般抹红或抹黑时,都由同辈人去完成,而不是由下辈、晚辈去给抹。同辈人抹时,男子给男子的同辈抹,女子给女子的同辈抹。这种红的或者是黑的颜色,一般都比较随意。比如黑色,常常是用手在黑烟熏成的黑锅底上抹一把,为了避免被抹...
2023-05-07 14:16:44 -
佤族艺术——音乐
音乐,佤族,食指,流行,佤族的音乐佤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木鼓:是佤族人民神圣的器物,现已成为民间舞蹈中不可缺少的乐器。“木鼓舞”粗犷豪放、节奏铿锵,表现了佤族质朴的民风。短笛:短笛,佤族吹奏乐器,流行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部分村寨。竹制,管长约16厘米,设一方形吹孔,横吹,开四个按孔。音色高亢明亮。吹奏时,用右手拇指堵住左端筒孔,食指和中指按上两孔,左手食指,中指按下两孔。右手中指常快速开闭产生颤音。当篥:当篥,用长18厘米...
2023-05-07 14:08:26 -
苏丹人婚礼
青年,流行,节奏,委派,苏丹人对婚礼比较讲究,也十分注重礼仪。举行婚礼的那天上午,新郎新娘在优美动听的乐曲声中从内室走出来,肩并肩地坐在院子中央用彩灯、彩球和彩带装饰起来的一个台子上,宾客们纷纷走上前去握手、拥抱和亲吻,表示热烈祝贺。彩台前放着一块大的红色地毯,音乐一响,新郎新娘缓缓起身,慢慢走下彩台,在地毯上翩翩起舞。新郎新娘跳完一曲舞,回到彩台上坐下,男女宾客轮流走上地毯,跳起“颈脖舞”。“颈脖舞”在苏丹十分流行,是婚礼场上必跳的舞...
2023-05-07 14:03:40 -
达斡尔族服饰——简单素雅
东北,接触,经济,满族,达斡尔族主要聚居于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从事农业、畜牧业和传统的渔猎业。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早、较多的民族之一。较为先进的生产力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决定了达斡尔族服饰原料的多样性。不同地区的衣饰原料中,往往都是犴等兽皮、羊皮和布帛等兼而有之,但又各有侧重。总的来看、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传统的达斡尔族服饰,男子夏季穿白汗衫、白裤子,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自制...
2023-05-07 13:57:38 -
东北大秧歌
排列,排尾,位置,东北,吉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解放前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解放前的秧歌队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组,一个“上装”(扮女的,又叫“包头的”),一个“下装”(扮男的,又叫“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组(两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队中“头棒鼓”“二棒鼓”“三...
2023-05-07 13:28:54 -
台湾布袋戏
初期,流行,休闲娱乐,变迁,布袋戏又称掌中戏(因身形如同布袋,又以手掌操弄,因此名之掌中),为台湾地方戏剧的一种,由泉州传入台湾。其所使用之木偶除头、手、足外躯体部分均以布做成。70年代,黄俊雄主演的"云洲大儒侠"曾风靡全岛,迄今仍为人喜爱自从清朝普遍流行之后,尤以福建漳州、泉州及潮州一带之发展为甚,堪称布袋戏的最早创始地。起源由于历时已久,因此不易得到确切的答案,仅能从相关的民间传说中抽丝剥茧找出比较可能的出处,就各方的论述来看,大部...
2023-05-07 13:23:18 -
沈阳大秧歌
辽西,过街楼,东北,红椒,沈阳大秧歌,是明清时在继承唐代以来东北大秧歌传统特色而形成的地方乡土艺术。开始时,是少数民间闲散艺人在街头表演的谋生手段,逐渐变成了节庆或庙会期间的娱乐活动。到民国初年时,沈阳大秧歌艺术进一步发展。据文献记载,当时“大抵前导者反穿皮袄,斜披串铃,手执长鞭,前行开路。继其后者为一参军,靴鞋袍褂,挎腰刀。继为沙公子,汉装文生,手执折扇。继为老斐,伛倭执杖。继为老岖,耳佩红椒,手持蒲扇。继则丑旦相匹偶,或十数卖膏药者...
2023-05-07 13: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