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赫哲族服饰——古老的鱼皮衣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民族,过去曾信仰萨满教。其先民为“隋唐时的黑水陌赫”,族源可上溯至先秦时的肃慎。赫哲族的族称来源于赫哲人自称的“赫真”,意为“下游”、“东方”,即居住在“下游”、“东方”的人们。又有“黑斤”、“赫金”、“黑哲”等称谓,是“赫真”的同音异写。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称。赫哲人自称“那乃”、“那贝”、“那尼敖”,意为“当地人”、“本地人”。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族,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个民族乡,人口有4000多。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有不少语汇与满语相同。现在40多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会说本民族语,通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现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赫哲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赫哲人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产生于1985年的“乌日贡”节,是个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时间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历时3日,地点在赫哲族聚居区轮流。节日的白天主要是体育竞技。有游泳、划船、撒网、拔河、叉草球、射草靶、射箭等。其中,叉草球最富民族特色,这是叉鱼技术在陆上的演练和再现。草球用湿草捆扎而成,大小若足球。入夜,江边燃起堆堆篝火,举行群众性的聚餐宴饮和歌舞晚会。人们跳起天鹅舞、萨满舞、鱼鹰舞、神鼓舞,热情奔放的舞姿伴以曲调悠扬的歌声整个赫哲族村屯充满了欢乐气氛。

  赫哲族人民热爱音乐,善于歌唱,流传着许多民间歌曲,主要有,“嫁令阔”、“赫尼哪”等,歌词多为触景生情即兴编出的。“嫁令阔”是一种情感纯朴、轻柔悠扬、流传很广的抒情歌曲,用来歌颂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家乡的山河、风光、沃土、旷野的无限热爱之情。“赫尼哪”是一种民间小调,多是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明朗轻快的曲调,它婉转清丽,悠扬嘹亮,旋律优美。“空康吉”(口弦琴)是赫哲族占代流传下来的乐器,但现今能熟练演奏的人已不多。

本文由'尉夏兰'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