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满族的风俗
满族宅院 满族传统的住宅型式。乡间宅屋多为草顶土墙,房顶茅厚尺许,居室多为敞间,颇似口袋,故俗称口袋房。室内北、西、南三面环炕,俗称万字炕,橱箱被褥之类俱靠西北墙安放。窗户多为南、西向,用高丽纸外糊,藉以御雪雨。住房多为3间,中室开门,并设有厨灶,门皆外闭,以防野兽撞入。山墙两侧外一米处设有满洲烟囱。多无院墙及东西厢房,仅以木栅或秫秸围之,并饲以猪羊牛狗。现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还保留不少此种旧舍。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满族传统住宅都是官房(营房),房顶均为马鞍型,一般每一户八旗兵丁的宅院面积为3分3,房为2间半,皆南窗,中开门,两侧里屋均为南炕,西墙上设有祖宗板,屋外有院墙,院门都有门楼,门口3米处有影壁,壁背后设有佛龛,院内立有索伦杆(神杆)。房屋一侧为箭道,连通房后厕所和马厩。这种营房现还有保留。
影壁 满族传统住宅的一部分。亦称影壁墙。其式多为一字型。高约5尺,宽6尺,厚1尺有余。一般为石、砖结构(亦有土墙外镶砖者),以石为基,用大青砖砌壁身,壁顶多呈马鞍型瓦顶。正面壁心平面,画以吉祥纹饰,亦有雕刻如意彩绘者。反面壁心多设有佛龛,为供奉土地爷之用。影壁均置以庭院大门里3米左右处。现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满族传统宅院中多有保存。
满族婚俗 旧时满族婚姻极重门第,尚双数,婚俗也较为繁杂,一般过程是: 1.相亲,包括提亲、相看、换八字帖;2.下定,包括放小定(下小茶)、放大定(下大茶);3.成婚,包括择日、过礼、口(帖)请、发妆、娶 亲、婚礼;4.回门,包括拜祖,认亲、住对月等。现多已移风易俗,新事新办,但部分传统婚俗在内蒙古东部满族聚居区仍有保留。
箭射新娘 满族独特的婚礼仪式。新郎新婚时,须用喜轿迎娶新娘,在轿子将 至喜房门前时,新郎不待新娘下轿,须向新娘连射三箭,意为除新娘之 "红煞",但为虚射,箭只射至轿前而已。接着新郎还要向喜房内之四 角虚射四箭。射毕,才许新娘下轿迈马鞍(取平安之意)。拜天地后,新郎须用所射之箭挑去新娘盖头。箭射新娘带有满族先人--女真人抢婚旧俗的痕迹。此婚俗在内蒙古凉城县曹碾满族乡及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较为典型,一直保存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吃子孙饽饽 满族传统婚俗之一。新郎新娘结婚当日行完各种礼仪后,需吃子孙饽饽(水饺)。子孙饽饽惯例由女家预备,由送亲太太随嫁妆送至男家。它比平日所食水饺略小,饺馅由猪肉、葱、姜、油等配制而成,饺皮由精粉擀制,包成弯月型。还有一种俗称??子,需做两个,取其夫妻和合之意。
满洲水饭 满族传统风味食品。作法是将高梁米、玉米渣(苞米渣)或小米,放入锅中煮熟,用笊篱捞出浸泡在新挑来的井水中,反复两三次即可。食用时佐以炸酱及各种青菜或野菜,如小葱、小根蒜、白菜心、香菜、菠菜、篙菜、婆婆丁、曲麻菜、柳蒿等。味道清凉爽口,可消暑解热。 苏子叶饽饽 满族传统风味面食。俗称粘耗子。制法是将粘高粱米磨成面,用清水和成面团,烫过后制成剂子。再取适量的红小豆洗净、煮烂,制成豆馅。选用的苏子叶(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呈卵状,叶顶部呈锯齿型,可入药,有消炎去火之功效,其味清香)用沸水略汆之。用擀面杖将剂子擀成直径约10厘米左右的薄皮,将豆馅包入捏成水饺型,外用涂过油的苏子叶裹好,入锅用旺火蒸熟即成。此食俗流行于内蒙古东部满族聚居区内。
糜儿酒 满族传统饮料之一。亦称米儿酒。满族家庭多以此为祭祀供品,平时亦饮用。制法是将糯米(黄米亦可)洗净煮烂,捞出锅晾凉。再将适量的酒曲用水泡开并搓细。将晾凉的米放入坛中,兑以酒曲,然后倒入水搅匀。封口数日后将坛中上浮的"白蒙"撇净,再次封严坛口。一定时间后便可开坛饮用。 蜜饯 满族的传统食品。制作方法是将白糖炒成糖色,再加适量的水、白糖、蜂蜜熬至稠状,将削皮去籽、切成条块状的苹果、梨、桔、山楂、杏、桃、青梅、胡萝卜等放入蜜糖汁中,使之粘附均匀即成。内蒙古各满族聚区至今仍保持着喜食与制作蜜饯的传统。
本文由'果乾'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