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彝族习俗

  彝族在思茅全区均有分布,以景东、景谷、镇沉、普洱、江城居多,其支系有香堂、蒙化、聂苏、拉乌、阿列、倮倮泼等。香堂人的民居房屋多以杂草拌泥巴糊成墙,以栗树为柱,以茅草或苫片盖顶,房内不通风。蒙化人房屋建筑类似白族的三方一照壁模样。聂苏人住瓦房,土坯为墙,木屋架,有楼。拉乌人住房多为低矮的茅草房,以石块和泥土垒墙,栗树杈撑梁,以苫片或茅草盖顶,无窗户。阿列人选择建房的标准是近水,有森林、有土地、背风向阳,地气干燥而平缓,以前住茅草房,现在瓦房多起来了。倮倮泼人的住房较简单,是土坯墙栗树枝茅草顶的民居,近几年各村寨建盖了一些瓦房,土架梁 一楼一底,房延增建“插厦房”。

  彝族阿列人妇女喜穿白衬衣外套青领挂.腰系绣花围腰、包黑蓝二色头巾,坠耳环,环下坠一块银片。胸前常佩银三丝。蒙化人妇女包青布头,头顶处盖一块兰布顶巾,腰系黑镶花边的围腰;喜欢穿蓝黑色的外衣或穿白衬衣套黑马夹,男衣衣扣用单扣,女衣用双扣,裤子以流行时装为主,个别的穿自缝大摆裆裤。香堂人婚前女装穿短袖,衣领袖口和托肩上绣着别致的图案,衣裳后部较长,要能掩饰臀部,系绣花边的围腰,长能掩膝,头戴鸡冠帽,帽镶银泡、银响铃。倮倮泼人妇女上穿满襟衣裳钉银扭扣,衣领托肩有花纹图案,腰系黑围腰,绣花边。头包绣花包头,前额一排银泡,耳坠银环、手带银镯,穿绣花翘头鞋,胸前挂银练带和银针筒。尼苏人妇女爱穿长尾衣裳,肩绣图案。

  彝族婚礼丰富多彩。香堂人婚礼分三天进行,主要是跳笙作乐,不吹号,不搭棚,不骑马、不抬轿。新娘由数人背着到新郎家,送亲与迎亲人数相对是双数,表示成双成对之意,拜过神灵父母,新娘新郎要争坐床,抢得坐床头者当家。阿列人娶亲要八个人,骑八匹马,打四面彩旗,提两个灯笼,两个提箩(盛斋饭),到新娘家新郎要叩拜灶房,茶房、酒房和库房,拜家神,最后拜岳父母。新娘家要给新郎挂红布,新娘接到新朗家门口时,要在棚子外设香案,杀鸡退喜神,然后入门拜家神和公婆。倮倮泼人姑表舅婚盛行,说亲答应就吃许口酒,婚礼按经济状况而定,要搭青棚,请客受礼。聂苏人婚礼除搭青棚外,要请吹鼓手来奏乐,娶亲时要骑马;新郎到新娘家宿一夜,跳笙通宵,第二天吃过早饭,新郎要拜别岳父岳母,接走新娘,这时,岳父岳母要给女婿一套衣服。新娘故意装出不愿出嫁,责备父母出卖了她,尽管男方一再催促,新娘就是不肯出闺房门,新娘父母只得叫新娘的弟弟或表弟把新娘强背出门,新娘又哭又闹,表示难分难舍。新娘要把娘家包给的晌午饭分一半给新郎吃,表示从今后要同甘共苦。

  彝族阿列人老人去世,要鸣枪报丧,全寨人帮助治丧,请道士“开路”,用子孙手指血写灵牌,叫刺血点圈。行火葬,火化石用上罐装骨灰埋葬。蒙化人报丧后,舅家要带鸡、米和猪膀肉来祭奠,名曰“探状”,还要带一尺白布给死者作“盖面布”,灵柩停在家中时要请人来哭丧,出院仪式分主丧、副丧(后家),棺木抬到半路时要“停丧”一会儿,大家要争抢“压财饭”,抢得肉吃者为有福,理葬以土葬为主。香堂人的葬礼较隆重,要请“朵摸”(办丧事职业者)给死者亡灵引导归途,接连唱两天的调子,从入棺唱起直到葬礼结束,唱的调子极多。殉葬品中要有一双绣花鞋,右边绣花,左边绣猫,含义是猫不过桥,花不沾水,要来接死者的阴兵背死者过河过桥。

  子孙给死者守灵时,朵溪要说唱“隔娘隔爷调”。聂苏人办丧事很隆重,要点香到各个亲戚家报丧。奔丧者要送礼,以米、酒、牲畜为主。拉乌人实行土葬,当日死当日埋,不选日子,不择坟地,只选平整地方掩埋,葬后垒坟堆为记。死人日全寨人停止生产劳动,认为该日粮食长不好。

本文由'戏嘉倪'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