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平顶山民间庙会

  庙会是古代“赛社”和缘于宗教“敬神”流传下来的,庙会文化集宗教信仰、文化娱乐和商品交易于一体。古刹大会上,商贾云集,三教九流纷至,往往几台戏同时演出,曲艺演唱、杂技魔术、跑马上刀山、拉洋片、耍猴玩蛇的应有尽有。解放后,将庙会改为物资交流大会,革去了宗教迷信敬神祭鬼之类的内容,但会上文艺活动仍很活跃。平顶山市辖区域各种庙会繁多,成为一种古老习俗,经久不衰。“文化大革命”中各种庙会被禁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会又逐渐恢复,并日益兴盛。

  一、临汝风穴寺庙会

  风穴寺位于汝州(临汝县)城北10公里处的风穴山中,亦名香积寺、千峰寺、白云寺。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风穴寺庙会是农历六月十九日,会的高潮是六月十八夜。六月时值盛夏炎暑,风穴寺则气候宜人,尤其夜间更为凉爽。人们既可避暑,又可旅游观光。会上吹拉弹唱,彻夜不息。寺内僧侣组织有“吹歌社”,以管子领腔,笙箫伴奏,别有一番幽雅脱俗之风。据当地老人回忆,早年夜会时有地摊戏、鼓子曲、三弦书、坠子、唢呐班等48摊,其盛况可以想见。

  二、襄城服乾明寺风筝会

  襄城县首山的乾明寺,建于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又称背影寺。寺院从山门前影壁跨过主体工程直达山顶的文峰塔,长达56华里。明清时会期为农历二月十五日,会前两天起会。来自襄城、许昌、禹县、临颍、郏县、叶县、宝丰等地的香客、游人、民间艺人及商贩,多达数万人。会上往往有数百上千风筝放飞,异彩纷呈,蔚为壮观。乾明寺风筝造型可分为动物,人物及形体形象三大类。风筝的结构又分为有尾和无尾两种。襄城县城内,一般群众都会扎风筝。清末时有一能工巧匠孙老六,扎的风筝款式新、骨架轻、起得高、飞得稳,每年能卖300―400架。1985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县文化局、教育局、共青团县委联合举办了“文革”后首届风筝竞赛会,城关镇、山头店、孙祠堂、湛北4个乡的千余名学生及风筝爱好者参加了比赛。这次风筝赛不仅有传统的风筝,而且还首次出现了《人造卫星》、《太空飞船》、《机器人》、《航天飞机》等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风筝。

  三、郏县堂街赛马会

  郏县堂街赛马活动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传说,赛马活动始于三国时期。建安二十五年(221年)正月,曹操驻军郏县摩坡,为徐晃出兵获胜开庆功会,将士与当地群众在方圆15华里驻地纵马驰骋,比赛骑术,十三班铜器按照曹操亲自改定的庆功锣鼓曲谱为之助兴。13年后,传说摩坡井中青龙出现,魏明帝曹睿驾幸观龙,改年号“太和”为“青龙”,举国庆贺,摩坡百姓依旧制组织盛大的赛马活动。自此民间相沿成俗,赛马成为当地一年一度的春节文化娱乐活动。清代后期赛马活动停止。80年代,堂街乡南楼村豆腐加工专业户李立奇致富后,倡导恢复传统的赛马活动,得到县、乡大力支持。1986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办解放后首届赛马会。参加赛马的骑手年幼的仅12岁,年长的72岁,四乡群众数万人赶来观看,不少铜器班也赶来助兴。赛马活动成了当地群众娱乐、集贸的一大盛事。

本文由'贡念文'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