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陵水民间习俗

  1、元宵游灯

  元宵游灯是陵水人民每年元宵佳节的传统习惯。民国时期,每年农历正月的十三日至十六日是元宵节的“游公日”。在这四天的晚上陵城附近的四个宗庙所奉供的“公”分别出游,十三日晚先由“东门公”出游,十四日晚出游由“后山公”出游,十五日晚由“龙王公”出游,十六日晚由“北关公”出游。在4个晚上,各庙“公”的贤子贤孙们,肩抬用木头雕成的“公”手执多姿多彩的灯笼,穿街串巷游行,活动一般从晚上8点左右至第二天早上才结束。建国后游“公”活动停止。直到80年代初期又才恢复,但形式及内容跟解放前相比已大不相同。游“公”已被游“灯”所取代,该活动由政府组织,由各庙宇所在地基层组织进行活动,各庙宇信徒们或用卡车,或用小型汽车,用布装灯光、电器,花卉制成多姿多彩的花灯。县政府还搭起观礼台进行比赛评比,盏盏彩灯灿烂辉煌,按传统的出游顺序进行游灯活动。元宵前夕,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陵城镇观赏一年一度的陵水元宵灯会,场面十分壮观。

  2、放孔明灯

  放孔明灯,也称放文灯。放文灯是陵水人民,特别是陵城附近地区的一种盛行民间娱乐,也是一川比较文明的社会文化。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上元节”前夕,连续放几个晚上,其意在为秋高气爽的天空增添色彩,据老人讲又是为那些孤鬼冤魂赐以光明。

  孔明灯是用白纸、竹片糊制而成的,借助火力,送上天空。该灯体型圆而高,像个大口袋,有大有小,形色各异。制作纸张要糊得紧密,切忌漏气,同时为防不胜负荷,外层还要复盖以纱网,顶部密封,口部用竹片或铁丝制成一个圆圈,贴扎坚固,圆圈中间再用几条铁丝交叉牵拉着,并沿中心织成网状,以便盛放燃料。玩放时,就在此中心点上火苗,文灯便借助火力,凌空升起,随风飘移,四处可见。

  孔明灯在天空上逗留的时间跟它所装放的油料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不能超负荷地装放,这样文灯就不能上天,少则易升而易降,所以科学性较强。

  随便文灯玩放的不断演变,现在的文灯下面还装着“火鸡”,该灯升空后随时都飘落火星,像流星,像火龙,增彩增色。近年则已改用鞭炮和火焰,升空后交叉爆炸,喷射,场景十分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3、三月三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喜庆新生、追求爱情的节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黎族的法定节日。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日,黎族青年男女都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在鼓笛齐鸣之中起舞同欢,对歌传情,互诉心扉,老者举杯同庆。在山坡、河畔、槟榔树下,成双成对的未婚青年男女,情歌对答,寻找佳侣。改革开放给这个传统节日赋予更新的内涵和活动空间。如今“三月三”即是“情人节”又是“文艺汇演”和物质交流会,场景壮观、热闹非凡。

  4、苗族人的禁忌

  苗族人最忌钻过别人的裤裆,认为不吉利,忌吃狗肉,并忌在陌生人面前说杀狗之类的话。

  5、汉族人信拜

  陵水县奉信佛教的人口甚多,但没有佛教组织,很多人都信奉神仙祖宗的存在,相信神的威力及列祖宗的保佑。每逢过年过节及每月的初一、十五日都救神拜佛、烧香点烛举行奉拜仪式,这也是世代流传的传统习惯。

  陵水地区奉信基督的人口不多,其主要分布在新村镇及提蒙乡等地。由于没有教堂、教会组织,故活动较少,只是逢信徒病逝或死亡时才聚会举行基督教丧葬仪式。

本文由'思菱Sama'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