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木偶戏

  张掖的木偶戏,原盛行于农村,尤以上寨子最为盛行。清末传入,由皮影戏发展而来。 木偶戏的操作线有几根,主杆置于偶人后背中部,掌握身的前后仰俯;侧杆两根,分置于两臂,掌握两臂及手的动态。演员表演时,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掌主杆,操作木偶人的躯干;又以拇指,食指捻动左侧杆操作偶人左臂;右手掌右侧杆,操作偶人右手。如果一名演员同时操作两个木偶,则一手掌一偶人,拇指和食指兼顾左右手动作,这要求有熟的技巧方能胜任。

  木偶人的头部以泥土雕塑,干后彩绘成生、净、丑、旦 等各类角色,颈部用铁丝与偶身相连,偶人躯干四肢以木刻制,偶头和偶身可以相互搭配,便为不同的角色。 木偶表演动作丰富,尤其手的动态,可细腻地表演出人物的各种情态,能表演开合扇子、撑伞、拿书、写字、斟酒、 烧香点烛、射箭、舞剑等。它的唱腔、剧目、服装、表演等方面均与秦腔程式相同。因此,能演木偶戏的人也能登台演秦腔,尤其生、旦、丑的表演,仍保留着秦腔的古老动作方式。

  木偶戏在张掖的农村、城镇经常演出,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既保持和发扬了民间朴实热情洋溢的风格,又突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上寨子的木偶流传了近6代人,解放后已成为当地群众欢庆佳节,庆祝丰收的自乐性戏剧。1957年参加全省业余文艺会演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张掖城市,建舞台设戏园,发挥了邵家班子木偶戏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张掖增添了光彩。可是时停时演, 目前已不成为新鲜戏剧了。

本文由'势颖秀'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