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澳门的民间俗神崇拜

  在东亚城市,澳门是一座宗教色彩较浓的现代化城市,地方小,但宗教崇拜场所极多,有庙堂遍地、神佛满天之说。在众多的庙堂神佛中,除外来的诸种宗教外,源于中国本土的民间俗神表现得十分庞杂,其信仰者则十分普遍,香火极旺。其中尤以对妈祖之崇拜为最。

  妈祖信仰是澳门华人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信仰,也是传入澳门最早的华人宗教信仰。据称,澳门之西文名Macao,即来源于葡人初至澳门时曾见海岸立有一座阿妈神像,而称此为阿妈港(Amacao),后省称为妈港(Macao,又译作马交、麦高等)。可证,葡人未开埠澳门前,妈祖崇拜即已传入澳门。

  澳门第一座妈祖崇拜的庙宇建于明万历33年(1605年),当时名天妃庙,位于澳门半岛南端今妈阁庙处,由当时在澳门做生意的闽籍商人修建。稍后,明崇祯时,在澳门半岛北部居住的同胞又在莲峰山下建起一座天妃庙。反映在澳门开埠的前一百年中,妈祖信仰已在澳门同胞中普遍流传。妈祖是中国的海神,又称娘妈、天妃、天后。澳门同胞早期除经营海上贸易外,则多为水上居民,特别是来澳贸易的福建商人,他们为了祈求海上航行的平安,将源于福建莆田的妈祖崇拜带到了澳门。

  明以后,氹仔岛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建有关帝天后古庙,乾隆五十年(1785年)前建有氹仔天后宫,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前建有望厦康真君庙内的天后圣母殿,同治四年(1865年)建起的渔翁街天后古庙。弹丸之地的澳门,竟建有六座以上的天后(妈祖)庙,足以反映澳门妈祖崇拜之盛。每年农历三月,澳门妈祖阁前庆祝妈祖神诞,必搭棚会演神功戏,热闹非凡。1860年英国画家爱德华希尔德布兰特绘制的版画《妈阁庙的戏棚》,即反映百年前妈阁庙神功戏演出之盛况。如今,妈阁庙之香火更盛,每年年三十晚,澳门居民多会赴妈阁庙上香礼拜,平日则有游客络绎不绝赴庙烧香参拜。1998年10月,在澳门路环岛叠石塘建一座高达18米的天后塑像,是全球最大型的天后像。开光之日,还从福建莆田湄州天后出生与成仙地请来一尊天后像及150人组成的祭仪队伍,来澳参加盛典,并在闹市中抬天后圣像巡游,盛况空前。

  澳门近40座庙宇中,供祀着各种各样的神祗,很多庙宇都是诸神共处一殿,共享众生崇拜。这种状况的出现,正反映澳门地少而居民拜神之风极盛这一特色。在澳门民间崇拜诸神中,可以看出,这些神祗部分传自岭南,部分由中原传入。

  在澳门多处可见的金花娘娘,即源出广州河南的金花庙,该庙所祀金花娘娘神像多达80余尊。金花娘娘是民间传说中保护儿童之神。澳门奉祀金花娘娘庙宇有莲峰庙、包公庙、灵医庙、吕祖仙院、莲溪庙、观音古庙、雀仔园福德祠、路环金花庙等。

  路环谭公庙与九澳三圣庙供奉之谭仙,即谭公道,来自惠州九龙山;氹仔三婆庙供奉之三婆神,为一位水神,亦传自惠州;路环三圣庙及大王庙供奉的洪圣大王,则来自广州南海波罗庙供祀南海广利洪圣大王;大三巴女娲庙内供奉的悦城龙母,则源自粤西德庆市龙母庙的主神悦城龙母;还有在澳门立庙信奉的黄大仙及水上居民供奉的朱大仙,均为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明显受中原文化影响的诸神除前已述之天后外,还有关帝、北帝、康公真君、包公、药王、痘母、吕祖、哪吒、女娲、鲁班等,这些中原地区尊奉的诸神随着历史上人口的不断南迁,先传入岭南,再由岭南传入澳门。而这些神祗的传入均比较晚,多数在清中叶以后,且庙宇规模不大,部分神祗还只是附在佛教禅院及其他庙宇中供人祭拜,并无专门的寺观。

本文由'耿绿蕊'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