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宫词》与清《竹枝词》中北京节令风俗考略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从元代开始的。正是这种政治、文化地位的变化,使得在这里发生的各种事情大多具有了格外重要的意义,倍受人们的关注,风俗的变化也是如此。在元代以前,北京地区的风俗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表现出了北方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融合的风貌,而到了元代,天下一统的政治格局使得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农耕文化逐渐北上,并且在京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受其影响,都城的风俗也开始从地域支流文化向京师主流文化转变。
古人对社会风俗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是极为重视的,将其视为国家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文王兴而民好善,幽、厉兴而民好暴,非性之殊,风俗使然也。故商、周之所以昌,桀、纣之所以亡也,汤、武非得伯夷之民以治,桀、纣非得跖、蹻之民以乱也,故治乱不在于民。”(1)但是,中国学者将社会风俗作为一门学问来加以研究,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事情。迄今为止,对北京风俗加以研究方面的专著尚未见到,有关论文也不多见,故而笔者撰写此文,力求对元明清三代北京的风俗概貌加以梳理及考订。
一、宫词与竹枝词的源起及与风俗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诗的传统的民族,早在先秦时期,著名儒学大师孔子就曾将散见在各诸侯国中的诗章加以整理,并得以流传后世,成为儒家学说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诗经》(又被称为“诗三百篇”)。在《诗经》一书中,有许多诗篇生动地反映出先秦时期人们的风俗习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曾云:“诗赋者,六籍之鼓吹,文章之宣节也。古者声诗立教,铿锵肄於司乐,篇什叙於太史;事领专官,业传学者;欲通声音之道,或求风教所施,询诸掌故,本末犁然,其具存矣。”(2)在诗三百篇中,既有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的《周颂·清庙》、《鲁颂·閟宫》诸篇章,也有以描写百姓生活为主的《周南·关雎》、《郑风·女曰鸡鸣》等篇章。
本文由'小野寺依柔'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