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楚乔传大结局怎么样

  1、大结局剧情:面对程鸢的挑拨,燕洵不以为然,他知道楚乔不会背叛自己。但程鸢担心的并不只是楚乔,宇文玥的威胁也不容小觑。自从宇文玥来到美林关,将这里治理的井井有条,打退了燕北大军的多次进攻,他的存在是燕北的一大威胁。燕洵闻言,下令集结所有燕卫,追杀宇文玥。

  2、与此同时,元彻率军到了美林关外,元嵩早已等候多时。他心地善良,不忍再起战争,本来双方已经积极议和,元嵩不明白为什么突然又要发起战争,一旦打起来,吃苦受罪的只会是无辜百姓。但元彻心意已决,元嵩说什么都没用。元嵩见势,绕过元彻以瘦弱的身躯挡在数十万大军面前。最终元彻大军在距离美林关五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元嵩明白如果宇文玥回不来,元彻大军必当扫荡燕北大地。如今北方蛮人入侵,大梁虎视眈眈,如果大魏和燕北再打起来,天下就彻底乱了。

  3、是夜,月凉如水。宇文玥带人连夜奔袭,路过一处树林停了下来,常年生活在生死边缘的人对危险有着本能的感知。燕洵早已在此等候多时,暗箭齐发,宇文玥与月卫抵抗一番,逃进了林子。程鸢与燕洵兵分两路,他得到宇文玥逃进树林的消息,特意命人在一处开了口子,同时让人即刻前往秀丽山假传燕洵口谕,说是秀丽军造反,要捉拿楚乔回红川城问罪。程鸢早在秀丽军中安插了奸细周安,正好让他将消息传给宇文玥。程鸢手下的江腾担心燕洵知道了会怪罪程鸢,但程鸢并不在意自己的生死,他只知道有楚乔在一天,燕洵就下不了伐魏的决心,迟早有一天会死在宇文玥手里。程鸢活着最大的愿望就是为死在魏军手里的家人报仇,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4、周安顺利地找到宇文玥,他自称是秀丽军统领,而原统领贺萧已经战死。他将秀丽军被诬陷私通敌首,楚乔即将被带回红川城问罪的消息告诉宇文玥。宇文玥不会轻易相信周安的一面之词,周安显然也知道这一点,他动之以情,表明自己已经说多了,违背了楚乔的意愿,楚乔是不愿宇文玥陷入危险之中的。周安表现地对楚乔心存愧疚,当场自刎谢罪。月七和月九都觉得事情有诈,劝公子三思而行。宇文玥也知道事情蹊跷,但事关楚乔安危,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返回去了。

  5、秀丽山驻地,楚乔接到了燕洵缉拿秀丽军的口谕,传信的是程鸢的人,楚乔并不相信,她亲自带领贺萧和二十名秀丽军前往红川城了解真相。快马加鞭地赶了一段路,楚乔突然意识到不对,燕洵的目标应该是宇文玥,她决定和贺萧兵分两路赶往红川城。楚乔路上正好遇到燕洵,她问及宇文玥下落,燕洵告诉她宇文玥已经被自己一箭射杀了。楚乔并不相信燕洵的话,她不怪燕洵要杀宇文玥,只是他的手段太过卑劣,不该利用宇文玥对她的感情来设局。面对楚乔的声声质问,燕洵只问她有没有爱过自己。楚乔也不知道自己对燕洵的感情是不是爱情,她只知道自己很心疼燕洵,把他的家当作自己的家,把他的血海深仇当作自己的仇,尽心去报。可是燕洵呢,自从回到燕北,他就一步步削弱楚乔的权力,架空了仲羽和乌先生,彻底沦为了权力的奴隶,他已经不是当初的燕洵了,这让楚乔非常痛心。

  6、此时,茫茫冰湖之上,下着鹅毛般的大雪,寒冷萧瑟。宇文玥已经与程鸢的人交手多时,程鸢人多势众,月七被他刺了两剑,倒地不起。楚乔快马赶到的时候,正好看到这一幕,她飞身上去与程鸢对打。程鸢在身经百战的楚乔手下,毫无招架之力,被楚乔用他经常用来杀人的龙雀刀结束了性命。月七虚弱地躺在一旁的地上,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告诉楚乔宇文玥在冰湖,让她快去。

  宇文玥功夫再高,也抵不过车轮战的损耗,他一身素色锦衣上已经满是血迹。周围各处都是士兵的尸体,宇文玥在之前已经受了燕洵一箭,在终于将带军将领干掉之后,他伤重站立不稳,高大的身躯轰然跪倒在冰面之上。楚乔拿了弓箭拼命加快速度赶过来,她箭法师承宇文玥,箭无虚发,将目及之处的士兵都射杀了。楚乔冲到宇文玥面前,双手捧着他血迹斑斑的脸庞,痛哭不已。宇文玥声音已经极其微弱,让她赶紧离开。楚乔颤抖地吻一下他的额头,坚定地摇头,她再也不会离开他了。

  7、燕洵在远处看着这一幕,攥紧了手中的本要送给楚乔的玉佩,手上流血了也浑然不知。楚乔一直说他变了,其实她只是没有真正的了解他。燕洵挥手,又一批士兵冲了上去。楚乔含泪让宇文玥再等等自己,她檫干眼泪去解决这些士兵。冰面经历了刚才的大战已经薄弱不堪,燕洵下令放箭,一箭箭射在脆弱的冰层上,冰层一点点断裂,宇文玥所在的冰块渐渐远离冰面,四分五裂。楚乔转头看到这一幕,声嘶欲裂,高喊着宇文玥的名字追着他跳下冰湖。

  8、楚乔跳下去后,肩膀处的彼岸花若隐若现。她下沉到宇文玥身边,抓着他不放,宇文玥让她一定要活下去,楚乔摇头,用力亲吻他的额头,她要他们一起活下去。两人在水中翻转几下,宇文玥一掌将楚乔推向上面,而他自己也因为反作用力沉的更深了。楚乔渐渐上升,背部的彼岸花鲜艳欲滴。

  夕阳余晖照耀在这片茫茫无际的冰湖之上,寂静无边。

本文由'隽傲文'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