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十二缘起分别是什么(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分别是什么,十二缘起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梵dvadaśānga-pratitya-samutpāda,巴dvādasānga-paticca-samuppāda,藏rten-cin% h!brel-bar h!byun%-bah!I yan-lag bcu-gn~is)印度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核心理论。

2、又作十二有支、十二因缘。

3、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

4、兹依水野弘元《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一书所载,分别略释如次︰ (bhava):即存在。

5、或注释为欲有、色有、无色有三有。

6、广义的说,有是现象的存在,与行、有为一样,意指一切的存在。

7、因十二支皆是有,故亦称十二有支。

8、在此意识上,有可分为业有与报有,业有是指善恶业的存在;报有是指善恶业果报的存在。

9、可是,如同前面行支所说的,业有包含了身、语、意三业,及它们残留的余力,而残留的余力会形成知能、性格等素质。

10、这里的有,是指来自取支(取舍选择的实际行为)残留的余力,它不但是过去行为习惯的蓄积,也限定了未来行为的发展。

11、故‘有’之下为‘生’。

12、取与有二支,可说相当于前面第二支的行。

13、爱支则相当于第一支的无明。

14、亦即自无明产生行,而行之中含有实际行为的余力。

15、似此,自爱产生的实际行为就是取,而自取产生余力就是有。

16、 (jārā-maraṇa):在缘起经中,于老死之后加上了愁(soka)、悲(parideva)、苦(dukkha)、忧(domanassa)、恼(upāyāsa)。

17、认为生以后会产生老死等苦,而以老死代表一切的苦恼。

18、总之,无明、行与爱、取、有等错误的思想与行为,一定会遭受到苦恼。

19、而以十二缘起为首的种种缘起说,也就是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三界轮回的一切苦恼,即由于无明、渴爱等烦恼及行、取、有等业因而产生的。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本文由'野永臣'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