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上善若水下句配什么(上善若水下句是什么)

上善若水下句配什么,上善若水下句是什么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展开全部 上善若水没有前一句,后一句是“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老子《道德经》第8章的第一句.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在上一章第七章中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王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可能是务农吧,这一段没看仔细).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李”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第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本文由'郦环'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