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手抄报图片(戏曲进校园手抄报)
戏曲进校园手抄报图片,戏曲进校园手抄报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1 戏曲进校园手抄报图片大全:戏曲繁荣期明清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
2、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
3、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4、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
5、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
6、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7、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
8、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9、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10、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
11、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
12、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
13、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
14、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15、 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
16、所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出目。
17、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这些片断里,场面精彩,唱做俱佳。
18、折子戏的脱颖而出,是戏剧表演艺术强劲发展的结果,又是时间与舞台淘洗的必然。
19、观众在熟悉剧情之后,便可尽情地欣赏折子戏的表演技艺了。
20、《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拜月亭记》中的“踏伞”、“拜月”,《玉簪记》中的“琴挑”、“追舟”等众多的折子戏,已成为观众爱看、耐看的精品。
21、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
22、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
23、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
24、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
25、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26、 由于明代的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传奇。
27、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
28、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
29、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30、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
31、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
32、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
33、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
34、而一出《浣纱记》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
35、产生在江西的弋阳腔则主要流行于民间,由江湖戏班演出,每流传到一地,即结合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衍变为地方化的声腔。
36、弋阳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锣鼓为节奏,一唱众和,采用徒歌、帮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间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
37、它与昆山腔典雅、清细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
38、明代戏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
39、比如昆山腔就有12个角色,主角不限于正生、正旦,净、丑也不止是调笑了。
40、 12345。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本文由'令听筠'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